人体解剖学是医学教育课程中一门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为医学生进入医学殿堂打开了一扇专业的大门。基于我国各大医学院系逐步开展的临场医学专业认证背景,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共识。作为医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标准,促进和完善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对医学教学改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内容过于学科化,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较高,不符合医学基础学科的教学特点。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在知识教学中片面注重医学生解剖学理论的学习,忽视了医学生实验标本操作的学习,不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实验教学环境差、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等因素制约了学科的发展,实验环境的改造势在必行。因此,人体解剖学改革对医学改革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人体解剖学教学法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标准下,提高医学教育质量,促进医学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常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解决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学习”之间的若干矛盾[1],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传统的人体解剖学教学方法(LBL模式教学方法)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教学内容系统、全面、连贯,知识点清晰易懂,由浅到深。但教学内容过于专业化、学科化,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虽然问题教学方法(PBL模式教学方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但由于数据检查,投入了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增加了医学生的学习负担。仿真模拟人体教学法(HPS模式教学法)利用流行的计算机虚拟人体技术,从各个角度形成人体数字模型,更好地解决了人体从微观到宏观结构和功能的数字化和可视化问题。但这种方法在教学中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等同于正常的实验教学标本和模型,单独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概念的混淆。因此,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中的各种局限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2)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人体解剖学教师的建设一直存在许多问题。由于解剖学的特点,加上制度、治疗、环境等问题,解剖学教师的建设难度大,人才流失严重。在现场医学专业认证的前提下,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引进高素质教学人才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大大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培养合格、扎实的基础知识医学生。
(3)实验室环境问题
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标本长期使用福尔马林液体固定和保存,福尔马林本身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和挥发性,对人体危害很大。此外,我们实验室的通风条件很差。教学实验台是老式的实验台,教学标本放在实验台上,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上实验课,降低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积极性。因此,改善实验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更合适的学习环境,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四)实验教学标本操作问题
随着社会标准化的发展,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尸体短缺。同时,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学改革要求在不影响整体教学效果的前提下,通过适当减少学时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大大降低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和时间。此外,在标本操作过程中,由于实验操作时间减少,学生数量多,动手时间少,动手能力差,实验标本操作课程效果差,不能满足临床医学认证体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