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医疗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保证临床医学检查质量高,检查结果更准确,对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患者病情的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的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医学检验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不能保证临床医学检验的高质量,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1]。其实临床医学检验涉及的环节很多,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只要不注意某个环节的某个影响因素,不做好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导致错误,就会直接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和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在本文中,笔者对100个血液标本中结果误差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分析了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措施。详情报告如下:
一般数据及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采集检验的100份血样。采集血样的男女有56例,44例,年龄在25-54岁之间。血样采用我院检验科相关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检测分析。回顾分析统计血样的检测结果,统计结果误差血样的原因,分析血样检测质量的影响因素。
2结果
通过对100个血液标本的检测情况的回顾分析,我们了解到许多因素对血液标本的质量有影响。100个血液标本中有28个结果误差,占28.0%。主要包括采集血液标本时没有一针见血,采集血液标本时血管与输血血管没有分离,采集血液标本前患者没有空腹或服用过禁忌药物,采集血液标本后没有及时送检或留置不合理标准,检验中和检验后血液标本质量控制不合格。可见,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仍存在一些不足,导致临床医学检验结果出现一定误差,影响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导致检验科无法向临床提供准确的检验结果,需要进一步改进和调整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28个血液标本的影响因素如表1所示。
3讨论
只有加强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才能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更好地发挥临床医学检验的作用,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3]。根据本研究的分析,发现血液标本检验中仍存在一些因素,会影响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加强检验前、检验时、检验后各阶段的质量管理和控制,消除或减少各环节不良因素对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以血液标本检验为例,参照临床检验的实际情况和上述对血液标本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些相关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
3.1加强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应加强与临床医生的联系,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指导和帮助。检查单上必须有患者的基本信息,以便检查人员审查患者的检查结果和身份。同时,要进一步规范标本采集人员的操作行为,派有丰富经验的人规范标本采集。对于血液标本,要最大限度地注射血液,去除针头,沿管壁慢慢注入试管,避免气泡进入管道而产生溶血[4]。血管和输血管应分开采集,以免血液稀释而影响结果。要求患者在收集血样前按要求空腹,不要按要求服用某些药物,以确保收集的血样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生化指标水平。当然,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时,要根据自己的经验正确判断所需的血量,避免因技术不合格而无法准确控制血液采集量。标本采集后,尽量及时送检。如果不能送检,应按要求合理保存,避免保存过程中的光化学反应和微生物分解,合理控制保存时间[5]。
3.2加强检验时的质量控制
加强检验人员的质量控制培训和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岗位职责,树立风险意识和质量控制意识,自觉履行职责,规范各项相关工作,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检验技术和新的仪器使用方法,并根据检验项目合理选择和应用检验方法、检验仪器和试剂[6]。为确保检验仪器设备在检验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认真做好检验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各种检验仪器设备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检验仪器设备应用时,根据操作流程和要求,选择专业配套试剂,规范检验操作[7]。
3.3加强检验后的质量控制
加强检验人员检验后的质量控制意识,认识到检验结束后,还应加强检验结果的审查,增强责任感。如果对检验结果有疑问,应及时与临床联系,必要时重新收集标本和检验标本。按规定备份检验结果,方便后续检查和复核[8]。总之,要进一步控制检验前、中、后全过程,实现检验全过程的多方合作,确保各项操作制度落实到位,确保检验全过程工作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操作标准化,减少或消除影响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所有不利因素,降低误差发生率,保证检验质量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确保临床医学检查为临床提供可靠有效的信息,为医生诊治患者提供宝贵的参考[9]。当然,本文没有全面总结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不足,提出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不够全面。今后,我们仍需根据实际问题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