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是临床医学教育中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课程内容复杂,理论抽象,学生普遍难以学习,内分泌和代谢原因的发病机制决定了教学的难点。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院首次提出微课程。其主要目的是为某一主题建设一些迷你课程,进一步有利于正式课程教学的补充;1998年,新加坡首次启动微课程项目,主要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微课堂(micro-lesson)教学[1-2];2008年DavidPose首次提出微课程(micro-lecture)这个概念,自2010年以来,国内胡铁生首先提出了微课概念,指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根据知识点切割视频,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转化为若干“颗粒”视频,并配备辅助教学资源,方便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个性化学习。本研究在临床医学本科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教学中引入了微课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时间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2013年临床医学专业2个班有62名学生随机选择,A班为实验组,B班为对照组。实验组30人,其中男14人,女16人,平均年龄(22.2±0.78岁:对照组32人,其中男14人,女18人,平均年龄(21.88)±0.96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和大学三年成绩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学生都知道后纳入研究。
1.2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由同一位老师授课。葛均波、徐永健主编的第八版《内科》理论与实验时数相同,两组课堂教学中使用的PPT内容相同。实验组以传统教学为主,微课为辅;对照组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市场部购买的教学视频为辅。(1)内容准备。教学内容选择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和肾上腺疾病,针对各种疾病的困难和重点,主要是不同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通过咨询信息、在线搜索等方式制作若干微课视频,时间限制在15分钟内,要求实验小组学习成员课后学生不能有效掌握困难反馈给教师,进一步补充微课视频。(2)建立平台。教师分别在实验组和对照组班建立QQ群,将制作的微课视频上传到实验组QQ群,将购买的教学视频上传到对照组QQ群。请在指定时间内观看;支持学生随时随地下载浏览;约定时间在QQ群与学生沟通答疑。
1.3评价方法
包括:(1)每节内容测试和章节总内容测试结果:两组学生使用相同内容、不同主题顺序的试卷进行测试,共4次,每张满分100分,每个学生参与评估。(2)医学生教学效果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主动性、知识掌握四个方面,选项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每项5分,总分20分:16分~20分非常满意,11分~15分为满意,5~10分为一般,0~4分为不满;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课程结束后,发放62份问卷,有效回收62份。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输入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测量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查。满意度以%表示,满意度以%表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成绩
实验组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学生(P<0.05)。
2.2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组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主动性和知识掌握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满意度的提高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教学是医学学科中最常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教学的优点是组织清晰,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描述和讲解。缺点是课堂信息量大,不能更好有效地呈现关键内容。微课的“颗粒化”视频可以分别反映课堂上的教学环节和主题,鼓励学生在课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3.1微课教学优势
3.1.1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管理的人性化改革,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空间。微课设计与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密切相关。目标明确,容易让学生有“专注”的学习体验,从而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3]。
3.1.2可以提高医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后,医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重复播放微课视频进行“碎片化”学习,在有效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有效提高学习效率[4-5]。
3.1.3有利于医学生更好地把握重点内容。传统教学和整体视频不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颗粒化”视频[6-7]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对知识把握不足的问题[8-9],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准确把握知识要点。
3.2微课教学问题
微课在教学应用中也存在潜在的不足。例如,学生可能依赖微视频,因此不注意课堂教学;个别知识点的教学导致系统性和连续性差,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掌握[10-12]。如何充分发挥微课在未来教学中的优势,改进其不足,还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