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变化,为了满足医学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求,自2015年起,医学院校实施了教育部等六个部门关于深化医学教育协调临床医学人才培训改革的意见,新招收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同时需要参加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具有“双重身份”,临床实践符合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的要求,合格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证书、硕士学位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1]。培训方法主要是临床轮换。临床能力培训应在卫生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中医药管理部门公布的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基地进行。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严格按照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过程和毕业考核进行。这是我国医学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举措,但如何有效提高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水平已成为社会、学校和基地医院共同关注的焦点[2-4]。培训考核是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培训质量和效果、选拔和淘汰人员的重要手段,与培训医师资格的获得、奖惩、待遇和晋升密切相关。因此,建立科学、有效、规范、全面的考核管理体系,对学员和培训基地都具有重要意义。自2013年起,医院开始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训和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管理实践,总结经验教训,改进过程,结合自身特点调整优化培训考核计划,初步建立完整的培训考核管理体系,现介绍相关情况。
1.实施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意义
实施医学硕士研究生培训模式,实现了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的有机结合。经过3次~经过四年的培训,学生可以同时获得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证书,实现高级住院医师的临床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该培训模式旨在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质量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其教育的核心是临床技能的培训。与以往医学硕士毕业后三年的标准化培训相比,大大缩短了培训时间,找到了解决当前临床医生特别是高学位临床医生短缺的途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5-7]。
2实施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理论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学硕士课程设置和学习方法存在一定差异。特别是在学习方式上,一些高校采用集中教学、分散学习为辅、鼓励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而一些高校则采用下班后、周末、白天上班的方式。后一种方式,学生更累,知识掌握相对较差。
2.2临床轮转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关于深化医学教育协调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医学硕士研究生实际临床培训时间不少于33个月,严格按照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过程考核和毕业考核进行。如何让学生在规定的轮换部门高质量地学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轮换部门教师不固定,临床工作繁忙,临床教研室缺乏培训经验,重视程度不同,考核制度不严格,主管部门监督不力,可能导致硕士研究生临床轮换成为普通培训生甚至实习生的尴尬局面。另一个问题是,医学硕士研究生入学时,根据导师的不同,有不同的专业。然而,目前,只有内科系统和外科系统等二级学科的临床轮换和培训不同,三级学科临床技能和能力的培训几乎褪色,其能力无法界定毕业时属于哪个三级学科研究生。
2.3科研思维和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医学硕士研究生需要不少于33个月的临床培训,毕业论文不允许涉及基础研究,临床病例、综述可以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答辩,因此学生、教师、学校可以放松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能力培训。这类学生被称为研究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科研培训和监督,三年后的结果可能与学员没有本质区别。
2.4就业问题
由于上述培训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除了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外,这些学生在临床和科研能力方面没有优势,与以往的研究生毕业后培训学生相比也失去了更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