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肋骨骨折作为临床容易出现漏诊或误诊的症状,一旦出现漏诊或误诊,将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损伤程度鉴定和残疾水平鉴定结果产生重大影响,使后续的刑事量刑和民事赔偿判决产生很大偏差。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影像学、检查方法和检查时间对多发性肋骨骨折诊断过程中肋骨骨折检查的影响,重点分析了肋骨骨折的影像学特征和法医临床医学鉴定的要点。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胸部损伤导致多发肋骨骨折患者100例,年龄100岁~平均年龄为46.76岁±3.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检查,病历和图像数据非常完整。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方法分析100例肋骨骨折患者。其中,胸部斜位检查43例,43例、12周后再次复查胸部正斜位,40例患者中有30例、12周后再次进行胸部多层螺旋CT检查;其他57例为直接胸部多层螺旋CT检查,均于47例、12周后,再次通过多层螺旋CT进行复查。评价标准:根据创伤后胸部正斜视图像数据或胸部多层螺旋CT片检查中的检查结果,伤后4、12周后,对新发现的肋骨骨折与创伤后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观察是否是由同一创伤引起的。如果是由同一创伤引起的,则以最终发现的肋骨骨折根数作为最终结果。
结果
100例患者共有460处肋骨骨折,43例患者仅进行胸部正斜片检查,共有81处肋骨骨折,13例原有26处肋骨骨折,胸部正斜片检查后新发现28处肋骨骨折;30例患者共有55处肋骨骨折,胸部CT检查后发现100处肋骨骨折。其他57例外伤后胸部CT检查发现肋骨骨折257处,胸部CT检查后发现肋骨骨折332处。经过多次图像数据比较,复查前后发现的肋骨骨折均为同一外伤所致。
讨论
肋骨解剖结构:人体肋骨结构由胸部两侧12对(共24根)肋骨组成,前端1~7肋主要借助软骨与胸骨相连;第8;~10肋主要借助软骨与上一肋软骨相连,形成肋弓,第11、前端游离12肋。骨折的主要类型包括完全性肋骨骨折和不完全性肋骨骨折。成像因素对肋骨骨折的影响:目前用于肋骨骨折观察的成像技术主要包括胸部平片和螺旋CT平扫+三维重建[2]。胸部平片由于操作简单、快捷、经济,但无明显错位或不完全肋骨骨折,往往难以发现。与螺旋CT平扫+三维重建相比,它在扫描速度、范围、图像分辨率和后处理功能方面都优于胸部平扫。此外,螺旋CT平扫+三维重建也可以从多个角度、全方位观察受伤部位,在多肋骨折诊断过程中,不仅能发现更明显的肋骨骨折,无明显错位或不完全肋骨骨折也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但当肋骨骨折线与螺旋CT扫描方向重叠时,容易导致漏诊现象。时间因素对肋骨骨折的影响: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中,肋骨骨折愈合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血肿炎症机化期,一般指创伤后6小时~2周内;第二阶段为原始结痂形成期,一般指患者外伤后4周内,~8周;第三阶段是骨痂改造的塑性期,一般指创伤后8周的患者~12周。在肋骨骨折愈合过程中,由于呼吸、翻身、咳嗽等动作,骨折移位往往发生。综上所述,在法医临床多发性肋骨骨折的实际鉴定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鉴定。①首先是鉴定时机。研究发现,在鉴定肋骨骨折时,应在伤后3个月左右进行残疾等级鉴定,有效减少漏诊的发生。②其次,在鉴定符合鉴定时间标准的患者时,应在受委托后确认患者的病历,并结合影像学数据确定肋骨骨折部位[3]。③最后,在使用CT检查时,经常会出现肋骨皮层褶皱,但没有发现明显的骨折线。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患者创伤后4次~复查12周,然后比较复查前后的影像学资料,最后确定肋骨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