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
1.优化学位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轮换安排
临床医学硕士学位教育建议采用集中教学、分散学习、鼓励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学位课程的内容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优化,但自然辩证法、医学统计学、临床科研设计、医学文献检索、医学英语、医学道德伦理、招标文件和论文写作是非常重要的课程,不能删除,同时需要努力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临床轮换部门的安排,所有参考住院医生轮换要求,不考虑专业研究生的特殊性,基本忽略了三级学科的轮换。建议在参考住院医生轮换要求的前提下,适当考虑加强三级学科研究生轮换,接受三级学科特殊临床疾病、思维和技能培训,确保毕业后与专业研究生名称相匹配。
2.优化管理结构,各负其责,共同努力
建议设立临床教研室(导师及指导小组)、医院科教科、学校研究生处三级管理结构。学校研究生办公室主要负责各阶段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质量监测。医院主要负责监督研究生临床培训质量,临床部门直接负责临床实践教学的组织和考核,规范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训。临床教研室有效加强了平时轮换质量的提高。临床教研室需要制定轮换本科研究生教学大纲、评价内容和标准,成立临床轮换研究生教学指导小组,培训指定教师,要求高级主治医师以上人员负责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研究生教育背景优先,确保每个轮换研究生管理足够的病床,有一定的临床实践机会。取得医师执业证书,经部门考核能参加一线值班的,应当提供值班机会。每次转学后,学生需要填写《轮换总结表》,根据培训计划的要求进行自我总结,并接受指导小组的统一评价。在考核内容中,既有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考核,也有对研究生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考核。实际工作能力考核包括病史采集、诊疗水平、病历书写、操作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培训,各教研室应增加临床病案研讨会等各种教学活动,让研究生参与部门临床病案研讨会。导师应指导学生为病案研讨会做书面准备,并现场发言。教学小组的老师应该评论研究生的演讲。让研究生在相互交流中促进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热情、临床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每个教研室应指派具有良好临床专业技能的医生每周对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临床实践指导,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要求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为他们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坚实基础。
3.小结
坚持统一、严格管理是保证考核质量的重中之重。只有在院级管理层面集中组织管理,才能保证管理质量,实现考核的统一规划和规范实施。同时,加强对教师和考官的培训,认真落实考核管理制度,使考核管理工作不因人而异,不因时而变化,真正保证培训质量。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训考核与我院住院医师并轨管理,但由于两者分为卫生教育两个部门,在高校和医院不同部门的多头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组织协调困难,如完成学位课程期间的日常考核、奖学金考核、津贴发放等,需要进一步优化、沟通和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住院医师培训的同时,由于研究生培训的要求,必须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至少发表一篇学术论文。因此,并轨模式下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但在临床工作繁重的情况下,很难保证足够的科研训练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必须发挥积极重要的指导作用,注重日常工作中临床科研思维的培养,引导学生发现临床工作中的问题,积极思考,注重临床病例分析和病例对照研究,掌握循证医学的科研方法,避免课题与临床培训脱节。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并轨,是我国医学人才培养的重大改革举措[7-9]。虽然国家一级制定了许多相关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基地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探索,不断优化管理考核模式和实施计划,确保培训质量。相信在国家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政策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住院医师培训与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双向整合必须进入科学标准化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