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六部委2010年制定的《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到2020年,将通过多种方式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目前,全科医生的数量仍存在很大差距。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于2012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临床医学(全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论坛”,会议为全面推进临床医学(全科)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探索临床医学(全科)研究生教育与全科医师标准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科医学“5+3.规范化培训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轨,可以解决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临床医生资格衔接的问题[1]。安徽医科大学是教育部首批“优秀医生教育培训计划”试点单位之一。为加快我省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优秀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安徽医科大学开展了“5”+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对临床医学(全科)硕士教育和安徽省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双向一体化”培训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和实践,为其他医学院校实施“双轨一体化”培训模式提供参考。
培养全科医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全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
截至2016年,我国全科医生人数仅为2016年.9万人。近年来,首批选定的559个住院医师标准化培训基地中,有393个设立了全科专业。尽管采取了多种措施,但全科医生的数量仍在缓慢增长,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2.全科医生的学历和职称较低
我国全科医生学历和职称较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学历以大专学历为主,职称以初级、中级职称为主。乡镇卫生院医师学历以大专以下学历为主,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2]。为解决这一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队伍结构,教育部、卫生部通过基层医生转岗培训,加强全科医生技能培训,提高基层医生教育水平和上级医院医生提高全科医生素质,但这些措施在培训时间、培训方法和培训质量不均衡。
3.全科医生培养体系不完善
我国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学科建设薄弱。全国166所高等医学院校中,建立全科医学系(医院)的不到10所,招收全科医学专业的院校数量也有限。二是加强基地建设。拥有独立全科医学科的培训基地很少。第三,缺乏高素质的全科医学教师。目前,我国严重缺乏对全科医学知识体系、临床经验丰富、实践技术优秀的全科医学研究生导师[3],严重缺乏教师导致全科医生的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4.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
全科医学合格人才短缺,最重要的是缺乏人才激励机制,医学生不愿意参加相应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激励机制不完善的突出表现是全科医学专业缺乏岗位吸引力,主要包括工资水平低、工作生活环境差、职称晋升难、社会尊重认可度低、相关配套政策不完善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