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训模式改革

“早期接触临床”是世界高等医学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

目前,我国仍有相当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采用基础、专业和实习的“三阶段”教学模式。教育模式强调循序渐进的教学,确保医学生学习课程知识的基础、系统和完整性。这种教育模式已经领先了100多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该模式的主要缺点也凸显出来,即忽视了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和整合,细化了分科过渡,存在基础与临床分离、理论与实践分离等缺陷。学生不能尽快理解医生的角色,了解未来的专业特点和专业需求,接触临床太晚,临床实践机会越来越暴露,严重影响医学生的培训质量,导致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法满足新时代高素质医学的人才要求。因此,打破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毕业实习三阶段医学教育,为临床医学生提供早期接触课程,是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课程改革的突破之一。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率先开始医学生的早期接触教育,并有自己的特点。他们的成功经验表明,早期接触课程可以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建立为所有患者提供人道主义医疗服务的伦理理念,基础医学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打破以学科为界限的课程模式,倡导跨学科、跨系统的整合课程;早期开设心理健康、医学社会学等医学人文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中国协和医科大学[1]自1994年以来,中国医科大学[2]、中山大学[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4]等一些医学院校开始致力于为医学生提供早期临床课程试点和改革实践,通过医学生一般在第一学期进入社区进入医院接触临床实践,让医学生亲身感受,感知医学,了解医生的工作场所和工作责任,了解人民、社会条件和国情,了解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践后回到学校分享实践经验和感受,实现接触临床、感受临床、实践临床和服务临床的目标。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高中[2012]No.6)明确提出并自2012年起实施“优秀医生教育培训计划”,是实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训模式改革,主要任务是坚持“德育第一,能力第一”,实现早期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加强医学生医学道德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医学生照顾病人、尊重生活职业道德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5]。

2“早期接触预防医学”迫在眉睫

在国内外医学院校开展早期接触临床课程的过程中,临床医学生早期接触预防医学的教学地位和重要性没有得到突出。21世纪的医生不仅应该是技术上的好医生,还应该是人文上的好医生;应该明确的是,病人是服务对象,但更重要的是健康人。医学要从疾病研究发展到健康研究,医生要有宏观的公共卫生背景知识[6]。其中包括一定程度的预防医学和群体保健知识和能力。在早期接触临床的同时,医学生必须将早期接触预防医学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世纪初,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范围内,疾病谱和死亡谱发生了显著变化,再燃传染病和新传染病的威胁继续存在。慢性非传染病的患病率呈井喷式增长,特别是2003年SARS的爆发和肆虐给人民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使中国成为21世纪第一次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主角。虽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依靠科学防治,我们团结一致,最终成功打赢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激动人心的保卫战。然而,危机暴露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足和缺陷[7],特别是医疗卫生人员缺乏预防意识、应急处理不当、群众疾病防治意识冷漠、不知所措,我国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已成为可持续发展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弱点”。现实迫使我们认真全面地反思过去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其中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和预防医学教育尤其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在2008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陈朱部长提出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明确指出改变卫生发展模式,从疾病诊疗到预防,防治结合,实现关口[8];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2030年健康中国计划纲要》,强调预防为主,努力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服务[9]。预防医学正朝着促进国民健康、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宏伟目标前进。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