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岗位需要构建课程体系,参照微生物学检验课程标准,全面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综合专业素质的培养,创造适合临床岗位的课程体系“能动手”实用型人才。
一、多种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1)法演绎法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演绎法是从大原则开始,然后一步一步地推断出一个结论的思维模式。其特点是:局限于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模仿能力,善于解决类似问题,有一定的标准答案等。归纳法是先把握现象,再从这些现象中提取其本质的思维模式。它的特点不受现有知识和经验的限制,鼓励发挥自己的新观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鼓励移植和组织思维的直觉和跳跃。在传统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演绎法教学,而忽视归纳法教学。1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混淆一些知识点。结合两者,适用于零散知识点的整合,方便学生记忆。例如:讲述第十章“需氧和兼性厌氧球菌”在鉴定过程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混淆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奈瑟菌的鉴定依据和要点。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归纳法和演绎法,将鉴定要点总结如下:首先从革兰染色的角度进行比较,依次为“+”,“+”,“-”;触酶试验结果“+”,“-”,“+”;氧化酶试验结果“-”,“-”,“+”。例如:可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可归纳为:沙门氏菌、副溶血弧菌、肉毒梭菌、大肠杆菌、蜡样芽胞杆菌、魏氏梭菌等。
(2)比较法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最常用的比较方法是列表比较方法。通过表格,可以直观地展示不同微生物的识别要点。学生整理分散的知识点,使知识脉络清晰,易于记忆。
(3)公式法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革兰氏染色是微生物检测中应用最广泛、最经典的染色方法,尤其是细菌检测,对细菌鉴别、抗菌药物选择和致病性具有重要意义。属于复染法,使用四种试剂:结晶紫、碘液、95%酒精,稀释复红。每种试剂在标本上停留的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染色过程编成公式:一紫、二碘、三酒精、复红、四水冲洗,一半记在心里。
(四)CBL教学法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CBL教学方法是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相关案例,学生根据案例查阅相关信息,根据知识背景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提出解决要点,最后由教师总结。例如,在解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中的结核分枝杆菌时,首先提出了一个关于细菌鉴定的案例:男性患者3周前感到疲劳、食欲不振、低热咳嗽、痰带血丝、痰标本抗酸染色、红色细长弯曲、分枝杆菌。通过小组讨论给出合理的鉴定程序,问问细菌是什么样的细菌。根据提出的案例,学生查阅并结合相关知识,从病原体形态结构-微生物显微镜技术-微生物结构-微生物染色技术-微生物营养-培养基制备技术-微生物生长-微生物鉴定技术-鉴定结论等清晰脉络进行小组讨论,代表课堂答案。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能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五)PBL教学法在微生物检验教学中的应用
PBL教学方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主要地位,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特定病例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可以在课前提出问题,从问题开始,带学生从浅到深,从表到内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把握整个知识的背景,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发挥更好的效果。
二,结语
医学微生物学检测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课程。它结合了临床医学、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院流行病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细菌涂片、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鉴定等综合专业技能,为临床传染病的快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解决方案。4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如今,随着新型抗菌药物的出现,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很高。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或使用不当,传染病的病原体种类、致病性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微生物学检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高职院校医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总结了多元化教学方法在微生物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旨在突出其教学优势,促进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行业意识,培养“结合工程,积极创新高素质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