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指导教师双轨化
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训目标的差异决定了导师两类教育的差异。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在校内外实施“双导师”制。“双导师”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吸收实践领域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作为校外导师,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论文等环节的指导,实现校外导师的指导“产学研”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在选择中药硕士学位研究生校园导师时,强调必须有良好的实践经验,承担一定的科研课题;校外,中药企业有一定数量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导师。从实际效果来看,“双导师”系统更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校园导师一般具有较强的科研基础,但不熟悉各部门的实际问题;校外导师对实际问题有清晰的理解,主要指导实践。通过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充分发挥导师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可以大大提高研究生的专业技能。
2.科研实践社会化
实际上,学校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增加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要求确保校外实践不少于18个月,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专业实践中,充分吸收和利用社会资源,在生产经营企业、医院制剂室、药品检验机构建立校外联合培训基地,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条件由校外培训基地提供和保障。研究生本人应提交实践学习计划,并按时撰写实践报告。指导员应在实践报告和最终实践总结上签字。高校和实践单位应当同意对学生科研实践的评价,评价标准应当符合行业实际,能够真正反映研究生的专业技术水平。研究生教学培训单位要对实践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确保实践教学质量。这种从实践到实践的科研实践社会化培养模式,使学校与社会、企业紧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毕业后与社会、企业快速融合,既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又锻炼了研究生的适应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术交流国际化
从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来看,专业硕士的培养代表着未来的发展趋势。据2010年统计,英国专业硕士占50%以上,美国占80%以上,中国仅占20%。这个比例显然很低。此外,全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面向实际应用。作为受教育者,我国中医药硕士研究生必须考虑未来的全球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氛围。中医药硕士要培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高的研究生,积极的学术氛围是必不可少的,积极的学术氛围离不开国际交流和借鉴。因此,必须采取全方位、切实可靠的措施,确保学术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例如,邀请世界知名企业的专家做高水平的报告。导师应该利用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请进来,走出去”与国际同行交流生产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进入了加快发展、全面改进的新历史阶段。随着我国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结构分层越来越合理,专业学位教育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中医硕士研究生教育也将进入新时代。在培养中医硕士研究生的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开放的角度审视中医领域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变化,探索适合中医硕士研究生的新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