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医学论文

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缺陷

一、目前中医学科学位培养模式的缺陷

作为中医药硕士学位的第一批授权点,我校从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制定了一套热爱中医药、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方案,系统掌握了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胜任中医药生产、质量评价与控制、新药研发、注册申请、流通管理、合理使用药物和社会服务,以应用型中医药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突出了专业学位的应用特点。但专业学位研究生毕竟是中医专业的新事物。由于我国中医药专业学位时间短,人们对这两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认识不够,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存在类似的培养模式。具体来说,我国大部分科学学位研究生单一导师制缺乏复合性;导师只负责研究生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模式缺乏多样性;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僵化,缺乏灵活性;学术交流范围有限,特别是缺乏国际性;研究生科研与社会需求脱节,缺乏创新。传统模式使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节,导致研究生走出校门后无法迅速融入社会,缺乏竞争力。

二、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新方向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应建立适合专业学位的新型培养模式,即培养模式多样化、课程设置实用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师双轨化、科研实践社会化、学术交流国际化等。这种模式以校外实践基地为基础,营造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环境,突出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企业和社会生产实践基地优质教学和科研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以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为创新社会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多样化的培训模式

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同于科学学位。专业学位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是培养高人才,而不是为未来的高级学术研究做准备。这种强大的实践质量必须要求学生兼顾研究和应用,因此传统的培训模式不能再满足新专业学位发展的要求。新的培训模式需要基于研究与实践的结合,学生需要参与研究两个方面,并获得研究与实践的双重指导。为此,中医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应坚持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从实践中学习,注重科技向生产力的转变,可采用“校-企合作”或“校企双导师制”培训模式。学生可在药品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药政部门、医院等单位进行培训。这种培养模式是研究生培养的有益尝试。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学位教育应坚持“实际问题导向”在此基础上培养理论知识和基础研究能力,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理论基础的应用型研究人才,但要突出专业性,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从而改变单纯培养某一专业或研究方向的单一培养模式。

2.课程设置实用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制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规划,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综合素质和应用知识和能力为核心。过去,人们常认为研究生教育是一个专业教育阶段,课程过于狭窄和单一,甚至脱离了实际的生产。中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应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因此,课程设置课程“职业能力”为本位设计,而不是以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目标,从专业课程向实践课程转变,形成新的课程体系。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按一定比例组合成层次相关的课程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高水平的技术管理人才,应有一定的理论,也应是一流的实践者,是高水平的复合人才。

3.教学方法灵活

传统的教学方法灌输多,启发少,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也应更加灵活,以能力和技术培养为核心,注重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中,学校聘请具有丰富中药研发、生产、流通、应用和监督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法注重教师教学与学生讨论的有机结合,辅以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注重案例分析和模拟训练的运用,大胆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本向,以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职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素质。中医硕士学位研究生理论教学在学校完成,实践环节在行业相关部门实施;所选课题强调实用性、创新性和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实验课程与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相结合,强调现场研究和团队学习,形成完善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注重增加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