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家要改变自己已形成的演唱习惯,是一件十分复杂和困难的事情。没有特殊情况,也就不会这么做,而且此时夏青玲已经下了决心。刘伯承在讲课前,先讲一条原则:训练发声是为了唱楚剧更加优美动听,而不是普通的歌唱,所以在教学中选用的教材,都是楚剧的声腔旋律。他们从发声的呼吸部位及呼吸开始,一点点地向前摸索。但是这很困难。好久不见,什么事也没动。更为恐怖的是,此时夏青玲在舞台上不知如何开口,同事中甚至有人说:唱得不错,就去练个么,这下好了,唱不会唱了,还能当什么演员啊!她迷惑,忧伤,独自的时候还偷偷的流着泪。但是她并不后悔按时上课。而且刘重也没有停止思索:是不是当初设定的那个教学原则太狭隘,可以加点湖北民歌的旋律吗?由于楚剧中有许多腔也与这些民歌紧密相连,首先利用它们调节夏青玲的呼吸及发声部位,而当她唱的时候,让她暂时离开她非常熟悉的声腔,用一种全新的感觉,去找自己那嗓音最好的部分,接着用这一唱法,回到楚剧的声腔去寻找感觉。
在经过一段漫长的磨练之后,夏青玲的声训有了新的突破。此时侯刘重因家事要迁往广州,在离别前将夏青玲引荐给湖北另一名民歌歌手,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刘家宜。夏青玲太高兴了,这可是湖北省最有名的歌手啊!很小的时候就听到她唱的“一花一朵万花开”。
乐院里,满头银丝的刘教授热情接待了夏青玲。刘教授寒暄了几句之后,立刻就切题,叫夏青玲唱一段戏,再唱一首歌。对刘重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后,她说:“刘重老师的方法和我的想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你们就是要解决好呼吸和发声部分的问题,为了更好的找到呼吸的感觉,我给你一个凳子,你们拿再唱。好神奇,夏青玲一下子有了从未有过的感觉,气一下子沉到了丹田,可又放下又没了。刘教授微笑着说:“当凳子落下后,你的腰就不用力了。人们唱着歌时,腰必须要有力,这样才能真正使气沉入田中,只有气到了田中,你的声音才能上下贯通,只有声音才能立起来,只有声音立起来,否则就是扁平的,这就是你以前唱过的那种声音。可是,坐在凳子上唱歌是不行的,你必须真正找到一种不用凳子也可以把气沉下去的感觉,这是个艰难的过程,你只要坚持不懈,肯定会成功的。
冬去春来,在刘家宜教授的悉心教导下,夏青玲终于突破了难关,找到了正确的呼吸感与发声部位,让真正属于自己的,通畅明快,优美动听的声音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一成功,将楚剧界的女腔唱法,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
把握好浓烈的唱腔韵味,拥有甜美动听的音色,唱出,成为夏青玲艺术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楚剧院为参加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排演创作剧目《三月茶香》。剧中人物三月,是一个十八九岁的姑娘,可此时夏青玲已立于此时,但她以清脆透明、富有活力的音色和无可争辩的唱功,征服了导演,赢得了出演《三月》的宝贵机会。它既能充分发挥她的声乐技巧,又能显示出她在表演上的巨大可塑性。为了克服因年岁及行当习惯所带来的体态差异,她努力找回自己在木兰山之下的心境与感受,尽可能地运用小花旦的常用技巧,如“碎步圆场”、“翻腕云手”等。试着把自己和自己的形象之间的鸿沟缩小,让观众从舞台上看到的是山中的一个,年轻、单纯,生气勃勃的三月姑娘们。而对于塑造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法,夏青玲选择了歌唱。在这种情况下,她不会放过角色的每个唱腔,认为角色的每个旋律,都是表达人物思想活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塑造人物的方式。例如:一开始,“三月”的第一段唱,前两句是与“舅舅”的无伴奏二重唱,技术上讲,这一演唱形式对歌唱者的音乐素养要求很高,要有很强的和声感,尤其对于戏曲演员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多年来声训的成果,夏青玲很快地达到了导演和作曲的要求,让“三月”像一股清冽、凌乱的泉水,汇入汉正街旁那片喧嚣的汉江。一开始,观众就会对人物产生良好的印象。
该剧中的“三月”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第二部《我想你》,二是第六部《望江》。“我想你”是一部反映三月份对爱情的憧憬,是一段抒情诗,同时也是一部很典型的楚剧“女子腔”,它保持了浓郁的楚剧风格,又对旋律进行了必要的升华。第6段一段为组合式唱段:导板-回笼-慢板-清唱-快板-散板。这是一种揭示了《三月》中满怀期待的爱、被抢走后复杂情绪、有怨有恨有悔。对演员既要具有传统唱法的力量,又要具有女性角色所特有的柔韧性。这就要求歌手必须具备很好的呼吸控制力和演唱技巧,才能准确地表达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音乐所提供的意境,以达到抒情的境界。夏青玲无愧于以唱腔见长的演员,无论在风格把握上,还是演唱技巧上,都恰到好处。例如:“我想你”三个字,原本是楚剧中最常见的一句“起腔”,总共只有一个小节,可以由夏青玲在这里对它做简单处理,在“你”字上用轻声修饰颤音,然后在唱腔的最后填“虚”字,来强调其词意。因此,每一次演出,这里都会赢得观众热烈的掌声。
“三月茶香”中,夏青玲不仅要高水平地完成各项技术要求,还要圆满完成“三月”这个角色的塑造。不但赢得了“文华表演奖”,而且有力地征服了那些曾经说过楚剧不好的年轻人,让她们从来不喜欢看楚剧,最后成为夏青玲的“粉丝”,这意味着楚剧得到了新生代观众的认可和喜爱,这也表明,新时期的楚剧,有了生存的土壤。
夏青玲的艺术可塑性,更体现在参加第24届梅花奖的比赛中。《断桥》中的白素贞、《夜梦冠戴》中的崔氏,便足以说明她在塑造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方面,除了唱功外,在表演上也颇具功力。假如白素贞是她的行当,那崔氏就是个大空子。要演好这一角色,就要抓住她贪欲、自私、泼辣等多重性格。而且夏青玲在角色《梦境》中一段唱腔的表演,充分揭示了该角色的个性特点,尤其是那几句狂笑,真是令人心寒。没有真正把握人物的个性,是无法表现得如此真实可信。
夏青玲,一个从木兰山走出的女孩,在艺术上有了今天的成就,一是戏院领导的关心与培养,二是教师们孜孜以求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她自己在这条不进则退的艺术道路上,奋力拼搏,永不停息。
希望夏青玲能在未来楚剧艺术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