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文艺论文

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

文学教育是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学作品展示的人类文化形象为内容,与作者进行精神交流的活动,旨在丰富精神世界,建设精神家园。文学教育是分解的,也是整体的;文学教育是标准的、统一的、多样化的、个性化的;文学教育是技能的教学,也是灵魂的交流。文学教育的过程是感知和理解、自由和指导、经验和启迪的过程:文学教育的过程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过程。[1]


影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文学教育不同于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文学教育,也不同于普通专业的普及文学教育,但具有其专业特点:影视作品本身来自文学作品创作,影视文学也是文学发展到当代的新产物,因此,影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文学教育必须与影视专业相结合,采用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文学教育的多媒体化、文学写作的创造性、文学实践的多元化等独特方式进行文学教育,实现影视文学教育的专业化。


文学作品解读的个性化


文学教育要体现文学的个性,不能简单划定统一的鉴定标准,对文学作品的内容进行支离破碎的解构,对其主题思想和人物进行概念化灌输,对重点文章和段落进行枯燥单调的记忆背诵。这些中学对文学作品的模式化灌输,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产生了背诵公式般的厌恶,几乎没有文学审美体验和生活感悟。对于影视专业应用型本科生的文学教育,要更加注重文学的个性。通过对文学经典作品的个性化认识和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可以提高对文学中展现的人性本质和人生经历的认识,从而在创作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内涵。


作品解读因人而异。鲁迅先生有一句话:“年轻人看《红楼梦》就把自己当成宝玉和黛玉,而老年人则占据了贾政的控制地位,充满了利益的打算,其他什么都看不见。”说明内涵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从多个角度、多层次进行解读,不同的读者、不同的个人经历、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时代都会导致不同的理解。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另一个例子是对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理解、“同情说”、“讽刺说”、“惋惜说”、“感慨说”、“自伤说”、“长恨说”、“双重主题”、不同的说法,如“矛盾主题理论”。


文学教育中对文学经典作品的多角度解读,有利于影视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创作影视作品发散思维的培养。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在创作中发挥独特的创新作用。比如学生创作影视剧本时,针对“压岁钱”这个话题,会生会发出“山里娃攒压岁钱交学费”、“城里孩子拿压岁钱互相比较”、“继母通过给压岁钱温暖继子的心”等不同风格的个性主题,这是文学教育个性化对学生创作影视作品的潜移默化影响。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