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社科论文

对我国人文社科创新团队群体及其属性进行分析研究

【摘要】人文社科的繁荣发展有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人文社科创新团队是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但目前我国对人文社科创新团队的支持和关注较少,对其群体特征及其属性缺乏深入探讨。选取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的人文社科团队为样本群,采用文献计量分析,考察团队负责人及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试图揭示我国人文社科创新团队的群体特征、运行规律及存在问题。

【关键词】人文社科团队;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创新团队;计量分析

    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之双翼。人文社科发展水平对一国的制度建设、政治决策、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诸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繁荣人文社科有助于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既肩负引领思想、传承文化、创新理论、公共外交的时代使命,又肩负“国家体系正当性和国家发展合理性的论证要求”[1]。目前,我国已有近50万人文社科工作者。2003年和2011年,教育部启动和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大力推进哲学社科创新体系建设。1997年和2004年,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范围分别从自然科学领域扩大到人文社科领域[2]。纽约大学中国中心主任张旭东[3]指出,海外人文学科高端人才有助于形成中国问题与西方解释之间的良性缓冲,人文社科要像自然科学领域一样提高“解释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新的阐释框架、叙事框架、想象空间和价值系统的能力”。

    人文社科创新团队已成为我国人文社科研究的重要组织形式,创新团队的有效运作有助于激发创新思维、缩短创新时间、形成创新绩效,对于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提升一所大学及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水平意义重大。然而学术界对人文社科团队的关注较少,人文社科团队的群体特征及其特殊属性仍缺乏深人探讨[4]。我国现有的高层次人才政策也主要针对人才个体,对创新团队的支持计划较少[5];且相对于自然科学创新团队,人文社科团队获得的支持计划和专项资助经费则更少。考察我国现有人文社科创新团队的基本情况,有助于揭示其群体特征,挖掘存在问题,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人文社科创新团队提供决策依据和政策参考。

1 样本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目前,我国重点支持的创新团队建设有两项,分别是国家自然基金委设立的创新研究群体基金(2000年)和教育部设立的创新团队计划(2004年),本文样本选取的人文社科创新团队来自于这两个国家级创新团队项目。从项目定位看,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重点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重点支持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或国际科技前沿问题;从申请条件看,创新群体注重培养中青年骨干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创新团队计划注重发挥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首席科学家的引领作用;从申请方式看,创新群体主要由相关部委及自然基金委科学部推荐产生,群体基金带头人多来自中国科学院,而创新团队计划带头人多来自985高校,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两者都采取对优秀团队进行延续资助的方式,以保证团队研究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具体见表1所示。

表l 我国创新研究群体基金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对比

1.1 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

    200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定位是稳定支持基础科学的前沿研究,持续资助优秀中青年科学家,“培养和造就在国际科学前沿占有一席之地的研究群体”。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金额由2000年时每项360万元,资助3年,到2014年已逐渐提升为每项1200万元,资助6年;资助方式采取“3+3+3”的阶段式延续资助模式,优秀创新研究群体在期满考核时如专家组考评认可即可得到延续资助,最多两次。截至2013年年底,创新研究群体总数增加到342个,资助总经费达到16.049亿元(见图1)。创新研究群体基金稳定的资助模式和高额的资金支持为科研人员营造了宽松的科研环境,使团队成员甘于长期潜心从事基础科学研究和探索性研究,培养了大批两院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等高层次人才[6]。

图l 国家自然基金委对创新研究群体的资助

    根据创新研究群体所属国家自然基金委科学部进行学科分类,2000—2013年创新研究群体的学科分布是:数学物理科学47个,化学科学48个,生命科学80个,地球科学51个,工程与材料科学57个,信息科学46个,管理科学13个。其中,2010年医学科学部从生命科学部分离出来,为保持一致,都计人生命科学学科。如图2所示,创新研究群体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生命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地球科学、化学科学等理工类学科,对管理科学等人文社科团队的支持相对较少,每年保持在1个左右。

图2 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科分布雷达图(2000—2013年)

1.2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2004年教育部启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集中高校多学科优势力量,发挥高端人才的群体力量,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促进产生标志性重大成果。截至2013年年底,教育部共计资助了781个创新团队,团队数量从最初2004年的59个到2013年的102个,翻了近l倍(见图3)。

图3 2004—2013年教育部认证的创新团队数量

    按照教育部的11个学科分类,创新团队集中分布在工学、理学、医学和农学四大学科,10年来,四大学科创新团队占比96.2%,而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人文社科创新团队共计30个,仅占总量的3.8%(如图4、图5)。

图4 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分布迁移(2004—2013年)

图5 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分布雷达图(2004—2013年)

1.3 研究样本的选取

    本文选取了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的43个人文社科创新团队(占两类创新团队总数3.8%)作为样本对象,考察团队负责人的年龄、学历、出国留学经历、人才称号等分布,分析所在单位的学术环境及团队支持条件,试图揭示人文社科创新团队的基本特征、发展规律及存在问题[7-8]。43个样本团队的学科分布为:管理学31个,经济学9个,法学3个。

表2 2000—2013年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名单(管理类)

表3 2004—2013年教育部认证的创新团队名单(社科类)

2 样本考察结果与分析

2.1 团队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考察

2.1.1 年龄构成分布

    考察负责人资助年龄有助于了解年龄结构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并可间接了解成为国家级人文社科创新团队负责人所需时间[9]。表4、表5是样本团队负责人年龄统计和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创新研究群体与创新团队相比,获得资助的平均年龄要小两岁左右;资助年龄的标准差大于创新团队的标准差,负责人年龄分布更为分散,说明年龄指标在创新研究群体评审时的重要性要小于创新团队。图6显示,创新研究群体获得资助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0-49岁,创新团队获得资助的年龄主要集中在45-55岁。另外,目前获得资助的团队负责人现有平均年龄为50岁出头,正处于引领科研团队工作与科学研究的最佳年龄段。

    考察负责人的学历状况,43个样本团队负责人的最高学历都为博士。从性别结构来看,13个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中仅有l位女性,30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中仅有4位女性,由于陈晓红既是创新研究群体又是创新团队,所以女性负责人总数为4人(占总样本数的9.3%)。与理工学科女性科研领军人才比例偏低相似,人文社科女性科研领军人才也属少数。

表4 样本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年龄特征分析岁

表5 样本创新团队负责人年龄特征分析岁

图6 样本人文社科创新团队负责人资助年龄分布

2.1.2 海外留学经历分布

    海外留学经历包括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访问学者、在海外工作等类型[10]。有些负责人既在海外获得学位,又在海外有过工作经历,所以统计数据有重合(见表6)。样本团队负责人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为32人,占总样本比例76.2%,说明海归高层次人才是人文社科高层次创新团队的领军者。留学国家地区主要集中于美国、中国香港、英国、日本、加拿大等人文社科研究相对发达的地区,其中在美国留学访问的最多,有19人,其次是中国香港,7人。近年,我国社会科学学者与海外学者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而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香港地区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了大量关于中国本土管理文化经济且符合国际学术规范的英文文章,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也促进了大陆学者与香港学者的合作研究。

表6 样本创新团队负责人海外留学经历分析人

2.1.3 人才称号及奖励

    高层次人才专项计划与创新团队计划相互衔接。高层次人才专项有助于引进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团队的领军者,创新团队的支持扶植有助于培育更多的优秀科研人才。如表7,三成左右的团队负责人获得过国家杰青、长江学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新(跨)世纪优秀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国家专项人才计划支持,其中创新研究群体中国家杰青比重很高,13人中9人获此殊荣。人才培养方面,近两成负责人指导学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励。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与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所占比例很高,整体达到35.7%,创新研究群体中有8位负责人获得此经济管理类奖励,说明团队负责人在学术声望和学术成就方面得到很高的专业认可。

表7 样本创新团队负责人获得的人才称号及奖励分布

    考察负责人的行政职务,42位团队负责人中有6位大学校级或局级领导,20位学院院级领导,10位系主任或研究所主任,八成以上负责人有行政职务,而没有行政职务的仅6人。一方面行政职务有利于整合调配资源,较易得到团队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科研奖项与行政职务挂钩多被诟病,认为行政主导学术资源分配容易滋生学术腐败。但由于人文社科团队负责人往往身兼政府决策智囊一职,研究成果能影响社会经济决策,因而担任学术机构要职可使其掌握丰富资讯,所发声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引领性。

2.2 团队所在单位的情况分析

2.2.1 地区分布

    43个样本团队遍布全国14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布最多的是北京为12个,其次是上海和湖南各5个,陕西和辽宁各4个,天津、江苏、广东、安徽各2个,其他为1个(见图7)。从东、中、西部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有28个,占总数一半以上,西部7个,中部8个,说明人文社科研究集中分布在经济、教育发展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团队所在单位分布较分散,获得资助最多的是西安交通大学和清华大学为3个,其次是东北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2个,其他为1个。进而发现,虽然北京地区获得资助的团队数量最多,但是分布极为分散,除清华大学之外,其他10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分获一项资助,说明了北京地区人文社科研究实力较强的研究院所、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团队数量较多;陕西地区的4个团队中,西安交通大学就囊括3个,其社科研究实力的地区优势十分突出。

图7 样本人文社科创新团队地区分布

2.2.2 所在单位的学术平台

    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依托所在单位的学术支撑条件和良好的学术氛围。好的学术平台一般有稳定的发展方向、完备的基础设施、一支优秀稳定的研究队伍、紧跟国际前沿和国家需求的重大科研项目、充满活力的创新文化,这是重要的科研创新土壤。基于数据可比性和可获得性原则,表8列出了7个统计项目。可以看出,样本创新团队中,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3项的比例均超过了100%,负责人单位平均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5个博士后流动站,表明所在单位有着丰富的高层次人才储备及科研骨干人员;三成左右单位拥有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或人文社科基地,八成单位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研究基地,表明所在单位有着良好的研究设施基础,研究方向适应国家战略需要,有较好的科研数据积累,可为创新团队建设提供充足的研究资源和条件。从国际交流平台和国际化视野来看,几乎所有单位都与国外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开展科研合作,聘请海外兼职教授,联合培养硕博学生,鼓励教师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组织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有些单位还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合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开展合作研究。

表8 样本创新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的学术平台

2.3 团队成果绩效评价

    人文社科团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前沿问题,发挥研究的理论创新、实践指导和社会服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培育优秀科研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家决策咨询的重要智库。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科团队由于学科差异较大,导致绩效评价模式更为复杂[4],更重视对政府决策和产业应用的理论指导;同时,与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不同,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不是简单的个人成果汇总,也不能过于强调团队负责人的贡献,更重视团队协同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情况。从公开发布的以下3个创新团队的研究成果来看,它们都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文章,提供的决策咨询报告都为国家有关部委采纳,培养了多名优秀成员,研究成果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黄季锟牵头的创新研究群体在获资助期间,在《科学》、《自然》、《植物》等国际顶尖杂志发表多篇文章,23份政策咨询报告被国家部门采用,14份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11]。黄季煜于2013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汪寿阳牵头的创新研究群体获资助期间,发表SCI、SSCI论文330篇;向国务院、有关部委提交政策建议165篇,60余篇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为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政府决策部门开发一批决策支持系统;2位成员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3位成员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全国百篇优博论文奖、1人获提名奖;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次,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次等[12]。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贾建民牵头的教育部创新团队在获资助期间,发表SCI、SSCI论文4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科基金18项;5位成员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多份咨询报告得到四川省政府的采纳和高度评价[13]。

3 讨论与建议

3.1 大力发展人文社科团队,注重培育青年创新团队

    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社会进入深度调整和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文社科的发展面临着重大挑战和发展契机。人文社科既包涵传统的人文学科“文、史、哲”,也包涵社会科学“政、经、法、管”,然而在两项国家级创新团队中人文社科创新团队仅占3.8%,远远不能适应人文社科的发展和需求,为此,应加大对人文社科团队的经费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加快建设和培育人文社科基地,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智库机构和智囊团队。同时,样本团队的负责人平均年龄为50岁左右,而我国社科研究人才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要注重培育有潜力的青年创新团队,为青年学者提供更多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先锋作用,为我国人文社科发展储备人才,进而形成我国人文社科老中青有层次、有梯队、有传承的系统性创新团队格局。

3.2 宏观掌控战略定位,整合资源合理布局

    人文社科的战略定位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国际形势、国家战略需求及国情发展的需要,因此,应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结合目前未来人文学科发展趋势及我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国家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战略布局,科学规划、重点发展,形成有战略、有影响力的人文社科体系。同时,以卓越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为核心,以体制内(高等院校)和体制外(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以及国家自然基金委)为依托,协同整合优势资源,构筑高效有竞争力的人文社科平台"。。要突破学科、校际、地域等多重限制,充分发挥跨学科、多学科优势,促进学科间的融合和协同创新;要加强人文社科不同学科之间的自身内部纵向交叉,积极探索人文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之间的大学科之间交叉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理工和人文大类各自内部分支学科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强人文社科团队同国际科研机构的交流和合作,从而构建更深更广的创新平台和交流机制,加强创新团队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强强联合,形成有引领、有层次、系统的协同创新体系。

3.3 培育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促进人才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动态平衡

    国家级人文社科团队负责人中76.2%有在海外留学工作的经历,有些负责人曾在5个以上的国家地区访问交流,“洋为中用”的国际视野对于人文社科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很多重大问题似乎都可以在海外找到经验借鉴,于是我国通过“千人计划”等人才专项引进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截至2014年5月底,国家“千人计划”分10批共引进4 180多位海外高层次人才[14],同时也通过“青年教师出国研修计划”等提升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水平。然而,千人计划获得者中人文社科研究者极为稀少,而且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发布的《2012万名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报告》,留学回国人员在境外留学时间平均为1.9年,其中硕士学位1.5年,博士学位3.8年,说明高层次留学人才的回流率仍较低。与此同时,近年我国本土人文社科人才迅速成长并在AMJ、SMJ、ASQ等国际顶级管理类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研究。致力于中国管理研究的香港科技大学徐淑英教授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共同创办的《组织管理研究》杂志,位列150本SCI国际期刊的前30名[15]。因此,一方面我们仍要大力引进海外领军人才,进一步完善引进人才的创新环境,促使引进人才尽快融入国内科研环境;另一方面,要通过人文社科创新团队项目支持更多的本土青年人才走出去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同时,我们要关注“中国现象”、“中国模式”,避免一味追求西方“拿来主义”,应剖析我国转型时期的特殊问题,形成具有“中国元素”的独树一帜的研究模式,提升我国人文社科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人才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动态平衡。

3.4 构建多元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避免以偏概全

    虽然在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的官方正式文件中没有明确列出绩效考评的指标,也没有针对理工学科和人文社科进行具体细分要求,而主要以专家组评定为依据来评价团队绩效以及是否延续支持。从整体绩效来看,人文社科创新团队计划确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绩效评价体系的薄弱仍然是影响团队健康运行的核心症结[4],因此建立一个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很关键。人文社科研究具有多样性、复杂性、难以复制性等特点,其中人文学科以思想为导向而社会学科以问题为导向,再具体到某一学科在思维逻辑、理论体系、研究范式和学科结构方面都各有不同,因而,对于人文社科研究成果的评价要根据不同的学科,进行严谨合理全面系统的分类,构建更加多元化、弹性化的人文社科评价体系的逻辑框架。同时,处理好评价成果的“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关注“硬”指标,如主持国家级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发表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团队在运营过程中的过程绩效和成长绩效的评价,进而促进科研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团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重视团队的群体绩效评价,避免团队带头人的个人水平和成果代表整个团队,要重视团队成员的人才培养,强调团队目标的一致性,还要综合考察团队的运行能力、成长能力、创新能力、协作沟通、团队文化等。

[参考文献]

[1]朱光磊,宋林霖,王转运.成就、问题与期许:中国三十年来人文社科事业的发展[J].江淮论坛,2013(1):5—9.

[2]王周谊,郭琳,李净.关于杰出人文社科学者评价模式研究——以1948年“人文院士”评选为参照[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1):18—2l.

[3]张旭东.中国还需要重视吸纳人文学科的高端人才[M]//王辉耀,人才竞争:海外看中国的人才战略.北京:东方出版社,2011.

[4]李贞,张体勤,吴彬.高校人文社科学术创新团队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化振析[J].东岳论丛,2013(12):188一19l.

[5]郑代良,钟书华.中国高层次人才政策现状、问题与对策.[J]。科研管理,2012(9):130一137.

[6]张垒.国家创新研究群体建设研究——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2(7):97一102.

[7]燕京晶,徐飞.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行为模式的宏观特征分析——以“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为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6):88—93.

[8]万明:张淑林。裴旭.我国优秀人文社科类博士生群体特征研究——以人文社科类“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群体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12):33—36.

[9]科技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状况调查课题组.科技领军人才的选拔培养状况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10]王辉耀,苗绿.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1]杨静,张蕾.从采访的17个研究团队看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J].中国科学基金,200r7(2):97—99.

[12]汪寿阳,郑桂环.创新研究群体基金项目“不确定性决策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介绍[J].管理评论,2009(2):封底.

[13]贾建民团队.行为决策的理论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记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贾建民教授为带头人的教育部创颏团队[J].管理评论,2013(10):封底.

[14]盛若蔚.千人计划海纳英才[N].人民日报,加14—06一04(11).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