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社科论文

分析我国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在教学与临床的应用现状

【摘要】阐述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的基本内涵,分析我国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在教学与临床的应用现状,探讨未来护理学科建设过程中社会科学属性的发展趋势,认为我国护理教育需要重视护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临床护理需要重视护理工作关怀本质的重塑,构建一个重社会科学属性、重人文关怀本质的发展局面。

【关键词】护理学科; 社会科学属性; 人文精神; 护理教育; 临床护理

    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满足患者的生理需求,更需要满足患者的精神、情感等人文社会需求;诊疗护理技术的进步,在解除患者病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护患关系物化,要求护理人员在重视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更要重新认识护理工作的人文内涵。笔者阐述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的基本内涵、分析我国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在教学与临床的应用现状,以期在我国护理教育中重视护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临床护理中重视护理工作关怀本质的重塑,构建一个重社会科学属性、重人文关怀本质的发展局面。

1 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概述

1.1 社会科学基本概念

    社会科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并尽可能找出它们的之间的关联,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是物与物的关系,而是人与物或人与人的关系,它研究人的行为,目的在于解释人的行为带来的无意的或未经设计的结果[1]。人文科学关注人和人的特殊性,是研究人本身或与人精神直接相关的信仰、情感、心态、理想、道德、审美、意义、价值等各门学科的总称[2]。社会科学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科学以人的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二者研究对象密切相关,难以截然区分,正如皮亚杰所述:“在人们通常所称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不可能做出任何本质区别,社会现象取决于人的心理、生理等一切特征。人文科学在这方面或那方面也都是社会性的”[3]。英国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统称为人文科学,德国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统称为精神科学,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直接将人文科学解释为社会科学[4],因此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往往合称为人文社会科学或者简称为社会科学。

1.2 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的体现

    护理学科是一门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应用性学科,以个人、家庭及社会群体为服务对象,对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提供照顾以实现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及恢复和促进健康的目的[4]。护理服务对象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社会科学属性,护理服务目的的实现不仅需要借助药物、手术等自然科学领域先进诊疗手段,更需要依赖护士关心、照顾等人文关怀以及动用家庭、社会等支持力量。

    南丁格尔曾经说过:“护士的工作对象不是冰冷的石头瓦块,而是有血有肉的患者。”患者不仅具有自然科学属性,同时具有社会科学属性,不仅具有生理需求,同时具有心理、精神、文化、环境等多方面需求,不仅需要疾病的治疗和护理,同时需要关心、爱护、理解与尊重。社会环境的变更、社会地位的变化、政局动荡、经济萧条或者不良的风俗习气、不好的生活环境,都可以对人体健康状况产生影响。每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文化程度、国家文化、人生价值观都不相同,护士要充分考虑人的政治、经济、身体、文化、心理等社会因素,了解来自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护理对象的社会关系、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宗教信仰,从而为他们提供多元化和跨文化护理,达到躯体健康以及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健康状态。

    国际护士协会认为护理工作的目的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护士与临床医生相比,关注疾病的同时更加关注患病的人,在执行医嘱的同时更加注重患者的心理感受与情感需求的满足。对于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其身体极度虚弱,深受癌性疼痛折磨,甚至出现恶病质,药物、手术已经无法阻止疾病进展,护理人员人性化的临终关怀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有尊严地离去。护理人员发自内心地关心患者的身体健康,设身处地地同情患者的病痛折磨,尽自己最大努力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并维护患者的各项权力。护理服务作为医疗服务的一部分,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恢复健康以及减轻痛苦方面具有不同于临床的独特社会价值。

2 我国护理学科的社会科学属性现状

2.1 社会科学属性在护理教育中的贯彻现状

    护理学科作为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存在时间较长,护理教育受传统医学教育影响较大,侧重专业基础和操作技能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缺乏重视。

    我国护理专业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占总课程比例,本科为12.72%,专科为4.2%[5],低于美国、德国的20%~25%以及英国、日本的10%~15%[6]。课程内容以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为主,护生职业素养、护理道德情感等涉及不多,特别在就业形势不佳的情况下,护理教育者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培养护生,护生绝大部分时间用来学习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操作技能,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局限于课堂理论传授,课后理解和实践所花时间不够,难以达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在世界高等教育改革浪潮推动下,我国护理院校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增加,但是不同院校之间课程设置没有统一规定,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平衡性[7],不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差异较大,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参差不齐[8]。另外,我国护理教育人文社会科学师资匮乏,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师不具备护理专业知识储备,护理专业教师不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背景[9],同时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护理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数量较少,为学生讲授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时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但是语言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伦理决策能力与临床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2.2 社会科学属性在临床护理中的实践现状

    大量先进检查手段和诊疗技术不断涌入医学领域,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从宏观层面深入到微观细胞、分子层面,人体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部机器,医护人员对其零件进行维护修理或更新替换,形成护士一医疗器械一患者的不良关系,医护人员依赖诊疗技术,较少倾听患者心理需求,护患关系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削弱。调查显示,78%的护士对人文精神的大概内容不知或知之甚少,91%的护士在校期间未接受过有关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或讲座[10],护士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缺乏,在面对健康意识、权利意识、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的服务对象以及卫生行政部门、大众新闻媒体、医疗保险公司多方参与的复杂服务环境时,沟通交流能力、伦理决策能力、临床应变能力难以有效化解护患矛盾、缓解护理纠纷。部分医院领导对人文社会科学内涵重视不够[11],将大部分的物力和人力资源放在医院建筑改善和医疗设备引进上,夸大先进技术和诊疗设备的作用,对于医护人员职业道德与职业伦理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重视不够,忽视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对医疗技术的协同促进作用,临床医护人员过分依赖手术刀、抗生素的治疗作用,护士将大部分时间放在打针、发药、生命体征监测等医嘱执行上,对于患者担心疾病、远离家人、知识缺乏导致的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关心不够,忽视医护人员情感上的关怀照顾、心理上的支持鼓励对于疾病的辅助作用。

3 我国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发展趋势

    如今护理学科的发展,不再是孤立的自身发展问题,应该立足政府和人民对护理服务的需要,顺应卫生政策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趋势[12],充分考虑人文社会科学内容对护理学科的重要作用,在护理教育中重视护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在临床护理中重视护理工作关怀本质的塑造,构建重社会科学属性、重人文关怀本质的发展局面。

3.1 护理教育

    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重塑护理学科人文内涵。随着人类认识和实践的深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日趋社会化,迫切需要人文社会科学进行价值指导并提供研究动力[13],世界高等教育从狭隘的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人文社会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20世纪60年代,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已经被国外护理学者重视。美国护士联盟于1986年将人文教育作为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1990年将人文关怀整合进入护理课程[14]。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学会于1998年明确将人文科学教育纳入到护理职业教育[15]。各大护理院校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贯彻“培养利他精神,落实护理关爱”的教育思想,将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列为必修课。霍普斯金大学护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设置24学分,占总学分的20%[16]。哈佛大学医学院注重学生个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升华心灵境界,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能力[l7]。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高等护理院校将护理专业价值、护理专业人文精神作为第一培养目标[17],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护理教育各个环节。

    我国护理教育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推崇对人的关怀和人性的认定[12],重塑护理学科人文内涵。国家教委于1995年发布《高等教育面临2l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逐渐被重视,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中除了传统“两课”课程以外,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比例开始增加。2006年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开始提出要重视对学生专业人文精神与专业价值观的培养[18],高等护理院校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南方医科大学率先探讨具有护理专业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过整合护理美学、人际沟通、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在减少人文课程学时的同时力求提高教学效果[19]。除了增加开设课程门数、增加课时比例以外,也需要通过改善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力量来发展护理学科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构建一个以课堂讲授法为基础,包括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系,运用知识讲座、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结合互动学习和视觉技术等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反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领会、掌握所学知识。在师资储备上,培养教师“双师素质”,有医学背景的教师通过进修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提高人文素养,有人文背景的教师通过医学学科听课或临床见习增加医学知识储备,组织护理专业教师和人文专业教师集体备课,鼓励教师外出进修,逐步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2 临床护理

    顺应整体护理发展趋势,重拾护理工作关怀本质。20世纪60年代,美国护理学家Ro—gers以系统理论、人类需要层次论为基础,首次提出整体护理理念并逐渐被护理同行认可,美国整体护理学会在1998年将其定义为:以病人为中心,应用所学的护理学知识、理论和专业技能指导患者治疗和护理,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背景、环境等多方面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20]。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实施责任制护理工作模式,90年代由美国护理博士袁剑云教授根据美国护理发展经验、结合中国护理现状与需要提出整体护理模式心[21]。2008年,我国正式颁布《护士条例》,将足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护士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相提并论,具体要求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应变能力、决策能力以及“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护理精神[22]。2010年,我国开始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全面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将人文关怀融入临床护理实践[23],为患者提供基础护理和专业技术服务的同时,注重患者心理感受与情感需求。《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提出在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加强护理工作人文内涵建设,重塑护理工作关怀本质,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24]。

    我国临床护理实践顺应整体护理发展趋势,重拾护理工作关怀本质。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医学基本知识、护理专业理论以及护理操作技术,还要具备人际沟通、护理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决策能力等人文素养,能够将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技巧灵活运用于护理实践,以期取得最佳护理效果。另外,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升高,大量已经确诊、病情控制较好且不需要手术与复杂药物的患者将要在家庭和社区得到用药指导、健康教育等护理服务,护士从医院走向社区和家庭,逐渐代替医生成为初级保健的主体,承担更多的社区保健工作。护士进入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等机构,独立开展健康咨询、健康保健以及健康教育门诊,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提供预防指导与疾病治疗等服务,护士不再被动地执行医嘱,而是与医生、药剂师、营养师一起作为预防保健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承担疾病预防、健康维护等重要责任。护理人员除了具备过硬的操作技能和扎实的生理、药理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外,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常春兰.实践解释学: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哲学基础[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8,22(2):63-65.

[2]李醒民.知识的三大部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J].学术界,2012(8):5-7.

[3]皮亚杰.人文科学认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l983:1012.

[5]宋长平,孙玉梅,孙亚丽,等.在校护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21-122.

[6]郭永松,吕世亭.医学与人文社会学科学综合课程的改革研究报告[J].医学与哲学,2000,21(5):51-54.

[7]李惠玲,杨小芳,张妍.专业护士人文素养现状及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0):766-767.

[8]雷鹤,巧玲.护理教师人文素质自评调查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1):571-573.

[9]王秋芬.潘丽萍,管燕平.《护士条例》背景下护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7):73-74.

[10]邓远美.现代护理观指导下的护理人文课程体系构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l,29(1):66-67.

[11]胡冬煦.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推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02(11):14-15.

[12]谢红.护理学科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527-528.

[15]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护理学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R].天津,2008.

[16]朱潮.中外医学教育史[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88:453.

[17]姜安丽.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报告I-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23.

[18]李慧慧,李春雨,徐彩红.整体护理概念的提出及发展[J].中华医史杂志,2010,40(1):33.

[19]陈瑜,翟惠敏,戴立丽,等.《护士人文修养》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思考[J].护理学报,2010,17(8A):18-21.

[20]林桂荣.我国系统化整体护理进展I-J].山西护理杂志,1999,13(2):47-49.

[21]王秋芬,潘丽萍,管燕平.《护士条例》背景下护理人文教育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7):73-74.

[2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印发《2010年“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方案》的通知[S].2010.

[2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卫生部印发《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通知[EB/OL].2011.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