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对全纳教育意义的解读

百年后,我国特殊教育工作由无到有,由冷到热跨越式发展。特别是2007年上海特奥会和2008年北京残奥会后,特殊群体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关注,特殊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进入了中国人民的视野。“无差别上学”、“学校零拒绝”、“随班学习”等模式在西方国家发展已久。近年来,“全纳教育”在我国特定教育体系下发展迅速,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结构、教育战略实施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武术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模式,肩负着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全纳教育的角度,本文试图探讨残疾人体育课中武术教育的功能和定位,有利于我国武术教学的发展。


1.对全纳教育意义的解读


作为当代教育的一种新思想,“全纳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全纳教育”一词首次出现在中国,陈云英教授在1993年哈尔滨亚太地区特殊教育研讨会上从英语“inclusive education翻译而来。“inclusive education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和谐教育”和“融合教育”分别被意译为“和谐教育”;然而,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发表的《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出现在国际文档中。它规定:“每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残疾人应该有机会实现并保持可接受的学习水平。教育体系的设计和教育计划的实施必须考虑到每个孩子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求的普遍差异;需要特殊教育的学生必须有机会上普通学校,这些学校应该让他们参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以满足他们的需求。”[2]


随着20多年的发展,全纳教育已成为国际教育界认可的未来教育发展方式之一。可以说,全纳教育已成为21世纪教育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和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中国,学者们就是否需要全纳教育达成了共识,认为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然而,如何理解全纳教育仍存在争议。到目前为止,“全纳教育”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定。到目前为止,仍有不同的意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发布的《全纳教育指南:确保全民教育的途径》将全纳教育定义为:全纳教育是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部门内外的冲突,应对全体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做出反应的过程[3]。


对于适龄儿童来说,“以覆盖所有适龄儿童为共识,以传统制度负责教育所有儿童为信念,全纳教育涉及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结构和教育战略的变化和调整。”我们也可以理解,全纳教育是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促进学生参与附近的学校,了解他们的文化、课程和社区活动,以减少被拒绝。全纳教育研究应该讨论的不是“一体化”和“隔离”,而是“全纳”和“冲突”。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出,全纳教育的本质是“加强学生的参与,减少学生的拒绝”,仅仅将全纳教育理解为将所有特殊儿童纳入普通学校是不够的。全纳教育最终反映了人权平等、教育平等和人文关怀。


残疾人能否融入社会体系,已成为社会文明的晴雨表。各国都重视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和人性关怀。我国《残疾人教育条例》明确规定,“一般高中、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必须招收符合国家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不得因残疾而拒绝招收”。而且,随着我国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残疾人在学校的“接受”范围会越来越广,参加体育活动的残疾人也会越来越多。武术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承担教育和教育人的重要任务。武术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特殊体育的一个分支,具有一般体育教学和特殊体育教育的共同特点,也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以身作则(身体教育)为基本方式实施的身心教育之和[4]。


2.从“全纳教育”的角度对武术教学的理解


武术是中华文明长期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特的体育活动方式。它沉淀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具有文化体育的特点,进而衍生出武术的教育意义。随着武术教育的发展,体育教育的功能日益突出,但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赛事后,其内容、方法和方法的体育功能更加突出;然而,从广义上讲,武术并不是体育所能涵盖的,它的作用并不局限于体育。在审视武术时,不仅要把它当作一种技术或技能,还要认识到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刚柔并济”简洁体现了武术的文化功能,使武术超越了一般的运动形式:技能和技术水平。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武术也把“武德”放在首位,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武术中的体现。“学武先习德”已成为武术教学的第一节课[5]。从图1可以看出,在武术文化体系中,武术技术体系属于表面,是武术运动的形式;武术的文化内涵属于内层,是武术运动的文化形式;只有通过教育继承桥梁,才能形成完整的武术。特殊武术教学是特殊体育教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个新课题,包含了师资、场地、政策法规等诸多内容,需要逐一研究。武术教育的价值作用在素质教育中已经显现出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武术教育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特殊武术教育相对滞后。只有深入研究,才能在特殊教育领域发挥武术的各种功能。中华民族哲学理论作为一种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武术,自武术诞生以来就影响了武术的形成和发展,深入到拳击理论和拳击理论的文化表面和内涵。武术的“道法自然”、“人本位”思想与全纳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不谋而合。武术教育作为学校体育课程之一,要遵循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以调节人身心、促进人全方位发展为己任。在武术教学中,要突出“以人为本”,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自由、人权和价值。


在武术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和人的协调发展。“以人为本”是习武者对“理性、和平、和谐”理念的追求,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学生在学习武术时尊重武术,尊重自己的“标准”回归,将促进他们形成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珍惜生命、真诚待人的道德观念。简单的武术教学只能让人获得纯粹的技术,但在武术教学的过程中,教育会让他们成为完整的人。武术把自然万物视为“大宇宙”,把人体视为“小宇宙”。人的身心是统一的,和谐在“小宇宙”之内。感觉“形”是一种外在的、表现的运动形式,“神”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的气质。内外、形、神是一个相互联系、制约、统一的整体。武术教育可以平衡人的身心素质,使之全面发展[6]。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