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反映了社会对工程设计人才的需求,也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所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优化高等工程教育专业结构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调整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如何积极适应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工程教育专业体系,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形成与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常态,已成为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1、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现状、挑战和机遇
中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满足当时中国工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充分采用了苏联的人才教育模式,基本重点培养工业系统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建立,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学校规模和学生规模发展迅速,占高等工程教育体系的90%以上。高等工程教育逐步从人才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进入21世界,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深刻变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知识技术结构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促使相应产业和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性和跨学科知识背景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
目前,随着学生数量的稳步增长和工程技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与企业无法招聘的矛盾现象更为普遍,尤其是当地高校和地区。归根结底,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虽然规模迅速扩大,但受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影响,教育质量不均衡,地方高等工程学校较少,整体水平不高,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质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第二,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高等工程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基本按照国家规定的学科和专业目录设置,由国家统一调整,必须经过国家审计,按照国家计划招生,特别是地方高校,一般没有自主权,学科和专业设置对社会需求变化反应缓慢,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动适应性,学科和专业调整的滞后导致人才结构无法满足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需要。可以看出,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改革,必须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发展转变,必须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平台优势,抓住机遇,增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意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寻找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逐步改变人才培训模式,提高人才培训质量。《2016年国务院政府报告》指出,2016年要“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实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指导,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指导,形成以沿海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带,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平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从国家发展理念不难看出,未来我国将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既注重区域协调,又注重区域协调,这无疑为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抓住机遇与区域经济形成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形势是当前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二、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发展趋势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地方高等工程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是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地方高等工程教育的“地方性”决定了必须以区域经济社会为重点,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制定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以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与地方政府和公司共同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加快科技创新转化,积极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可见,地方高等工程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在服务区域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水平和能力,这也是地方高等工程学校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
地方高等工程教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地方人才市场需求,增加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新专业,淘汰不满足社会需求的旧专业,有效开展品牌专业,利用地方产业资源优势建立校内外长期实验实习基地,塑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建立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地方产业布局变化、社会专业人才和创新技术发展的变化调整专业结构,将区域产业经济发展对工程设计人才的需求转化为对高等工程教育的需求。因此,积极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不断优化工程技术人才培训结构,提高人才培训质量是地方高等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的可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