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一、文化、社会、教育


(1)文化、社会与教学的关系


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就的总和”,被视为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是对文化最常见的理解,但概念的延伸越广,其内涵通常就越模糊,难以把握。文化这个词几乎可以添加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被称为“**文化”,但这并不能帮助展示文化的本质。


从汉语词源来看,早在《周易》中,中国古人就有“观察天文学,观察时代变化;观察天文学,把它变成世界”的说法。英语中的“文化”(culture)这个词来自拉丁语,它最初的意思是“耕作”。之后,它指的是人工和技能的活动及其成就,但也扩展了风俗习惯、文明体系等。中西文学的证据共同表明,文化的内涵并不独立于人。因此,从本质上讲,文化是人性化的,也就是人类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自然的“人性化”过程反映了文化的“人性化”特征,那么不同的社会群体就反映了文化的“主体性”特征。各社会共同体积累的文明成果和独特的价值取向,通过对人们思想、爱情和活动的影响,使人们具有社会共同体成员的身份和地位,以及社会独特的价值观。


(2)教育体制的社会目的


从继承文化、培养不成熟社会群体的角度来看,教育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因此,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既受社会制约,又作用于社会。


最初的教育活动贯穿于整个社会过程,经验的传递只能通过树立榜样和影响来实现。随着文明的进步,公共资源和经验的复杂性使无意识的生活和教育变得困难。汉字的发明和书籍的出现使掌握文字的人能够以文字为媒介从事特殊的教育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最专业、最形式的教育离不开普遍的文化传承过程,只能按照一定的方向组织或区分这一过程。


这反映了教育体系的社会目的。无论在哪个国家,当代教育体系都服务于一些基本的社会目的,主要是:1。社会化;2。社会控制;3。社会选择和分配;4。同化或文化整合;5。为社会创新和变化做好准备。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


(1)传统社会强调道德教育


从古代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尧舜和最早的夏商两个朝代的教育本质上属于道德和宗教教育,只涉及人际关系和人与神的关系。西汉以后,在“罢免百家,尊重儒家”的政策下,孔子或儒家经典的主张成为政府确定政策、治理世界的正统观念,也是考验士子和选拔官员道德才能的标准。 1104年,宋徽宗在北京和各州设立了四所专门的计算、医学、绘画和书法学校。他的课程信息显示,他模仿古代县学的方式,重视道德和文学教育。宋初,皇帝不重视学校建设,但科举制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因为它被称为中国选拔优秀官员的有效和必要的方式,所以宋代的士兵更注重考试,而不是学校。


一般认为,清政府于1903年制定了《学校章程》,并于1905年12月开设了学校部门,这是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教育制度的开始。这一教育改革废除了政府授予高校毕业生官职的制度,这意味着文官考试制度与教育考试方式的分离,这在中国教育史上确实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因此,中国的学校组织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并逐渐向现代学校组织发展。然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作用下,教学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发展学生的道德。袁世凯在就职演讲中反复强调“道德”,并将其理解为“忠诚和尊重”。执政者通过设定道德特征重新确定的道德观念已成为教学的唯一最终目标。


(2)传统社会公德教育的特点


汉代以来,尊孔读经,历代相传,对中国后世教育影响很大。此后,由于经典的限制,教育的内容遵循儒家经典。教育方法遵循经典传统,注重经典的注释和背诵。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在于科举考试制度与教育制度的融合。国家教育主要是培养有治事能力的官员,学习者接受教育只是为了获得成功,走上仕途。


可以看出,教育体系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形式之一,它不仅由整个社会形式决定,而且代表了社会的意志,也代表了社会统治阶级的意志。传统的独裁社会通过道德教育设定了人才培训和官员选拔的标准,使人们自觉地克服自己,遵守道德责任。事实上,道德教育是实现统治阶级意志和稳定公共秩序的社会控制手段。重视道德文章,而不是道德实践和教育的工具主义,是中国教育传统的两大特点。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