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在“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决定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新主题。在高等教育的“新形势”下,创新无疑是这个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重要主题,也是我国各项事业繁荣发展的强大引擎。我国推进创新人才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有效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本身、大学生、社会和政府都不能置之于之外,每个主体都必须提供有力的支持。
(1)高校要提高教学质量观念,既重数量又重质量
21世纪是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在制定培训计划时,高校必须准确定位人才的发展,不仅注重专业教育的发展,而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概念和创新意识,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因此,高校决策者必须把教育质量作为高校的生命线,在高校管理过程中,不仅要满足现状,遵守规则,所有学生按模型,盲目追求数量,不断反思优化,教学过程和结果反馈总结,改变阻碍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卓培计划”、大学创业竞赛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项目,努力构建课内知识与课外实践相衔接的创新教学体系。高校扩招后人才质量的下降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很多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待提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就业环境中,思维不足的考生将被冷酷无情地淘汰。因此,在教师建设方面,高校应尽量吸引国内外优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创新成果较多的教师,投入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将其视为高校最宝贵的财富。
(2)将高校学生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检验最终体现在高校培养的学生身上。受传统教育“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通常只看到高校本身和社会在高等教育质量检验中的作用,很少认为学生本身也是高等教育质量检验的重要主体。一般认为,学生只是学习领域的初学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对高等教育的质量做出合理的判断。然而,《21世纪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到,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将学生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和负责任的参与者。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将学生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完全符合客观现实。首先,如果学生向大学支付学费,他们自然有资格衡量大学提供的教育是否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这当然是测试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次,在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高校不仅要看到教师的“教学”,还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只有将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此外,学生对高校教师的评价不仅要包括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客观评价,还要包括对课程内容的及时更新和创新思维的激发。当然,我们不否认学生自身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把学生纳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的一部分更多的是起到激励作用,旨在使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更加多样化,而不是以“教学水平问题”为由惩罚高校教师作为高校管理者的指标,从而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创新的大趋势。
(3)社会要努力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确保良好的环境
目前,我们迎来了“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潮。“大众创业创新”为中国经济转型和增长保障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成为20世纪80年代个体经营者创业浪潮和20世纪90年代末网络创业浪潮后的第三次创业浪潮。大学生无疑是各社会群体中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投资创新创业实践,不仅可以为中国创新国家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实际上增加了许多社会的就业机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当今社会的就业问题。当然,创业是有一定风险的。由于缺乏资金来源和经验,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容易遇到各种问题。因此,社会有必要为刚踏上社会的大学生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例如,银行可以为这些学生提供小额创业贷款,公司可以为大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可行性分析和技术支持。我们之所以强调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是因为如果社会环境不能形成合力,那么我们提倡的未来创新创业教育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即使高校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创新”的号召,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也无法得到充分检验。如果不能充分唤起人们的创业热情,高等教育就很难为社会创造一批新的生力军。
(4)政府应给予高校更多的发展自主权,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通过竞争促进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未能在高等教育领域形成有效的竞争。总的来说,高校还没有充分感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压力和动力。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市场竞争可能会给高校管理带来混乱和混乱,但这种观点忽视了市场竞争对保障高等教育长期健康有序发展的积极作用。就目前的情况而言,支持大学运作的资金来自国家拨款和学费。由于我国教育管理机制本身具有较强的行政指导性,政府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阶段处于垄断地位,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更多的束缚,难以及时反映市场需求,甚至通过“跑钱”在体制内争夺资源。同时,过度依赖政府支持,缺乏竞争意识,难以使高校更加注重科研创新,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个创新创业人才时代,政府应根据创新科研项目分配高等教育资金,而不是直接分配给学校,从而产生“鲶鱼效应”,促进高校在科研实力竞争中的竞争资金。另一方面,面对这些创新成果,政府还应注意风险投资与创新成果的联系,使这些创新成果能够迅速实现工业化,进而促进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打破教育投资只依靠政府固有的概念,适度引入私人投资扩大高等教育资金,如创新创业奖学金、建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让一切有利于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来源,使高等教育的发展保持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