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学重点
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仅是知识经济引领下当今社会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也是高校自身建设成为现代一流大学的内在动力。诚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和难点。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教授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深化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评价方法、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改革。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做法,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培养创新型人才,应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课程体系设计要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认证体系中,学校应满足留学生的培养标准、培养过程和质量保证的国际通行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要有前瞻性的理念,借鉴国外大学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成功实践,加强对国际人才培养要求和需求的研究,完善学科体系,动态管理课程设置。具体课程体系安排要突出多元文化特色,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主要课程建设,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将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性、理论性、逻辑性等成功实践有机地融入到国际学生课程体系中。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权变理论认为,“在组织管理中,没有一成不变、普遍适应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协调的最佳方式是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适应,因时制宜。”。将权力变革理论强调“变革”的观点应用于国际学生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即根据国际人才培养的新规范、新理念、新要求,尊重国际学生自由发展的学习需求。通过不断创新和调整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可以有全球视野,适应快速发展的多元化世界。
二是教学内容安排要体现多种色彩、实效的特点。培养创新型留学生,要尊重留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不同文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意识的差异。只有注重个性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学生随意选择和自由规划,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性格内向的中国学生相比,许多外国学生更加活泼开放。中国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更注重专业的深度发展。许多国际学生不适应这种课程内容安排。当然,过窄的专业知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课程内容类别安排方面,为国际学生开设跨学科、跨专业的通识课程,完善国际学生学分制度管理体系,给国际学生更大的自我规划学习内容空间。通过为国际学生提供内容丰富、文理融合的通识课程,为国际学生奠定坚实而慷慨的基础,使他们有机会接触不同的事物,对学术文化发展有长期的兴趣,提高他们对自己的理解,最终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职业生涯做出正确的选择。
由于来华留学生普遍具有自由散漫的个性特征,部分留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基于这种情况,教育教学人员需要在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内容的学习、个人未来规划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指导。为留学生配置导师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留学生教育的普遍做法。通过建立留学生导师制,可以深入留学生群体,及时解决问题,帮助留学生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安排,引导他们进行学术探索,让留学生建立学习信心,对学术产生浓厚兴趣,进而对个人未来发展有很好的规划设计。在这个过程中,导师还可以发现留学生的教育教学规律和特点,合理采纳留学生灵活多变的思想和建议,从而达到长期的教学效果。
三是建立多元化教学方法,重视实践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实施方法。上述权力变化理论应用于教学方法,即因人而教。所有教学方法都围绕着促进学生个人发展的核心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由于留学生普遍,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决定了留学生的教学模式在追求“趋同管理”模式的同时,也要具有多样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对不同生源的留学生进行分类教学和指导。比如对“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数学要求较高的课程,可以为部分留学生独立编课,聘请英语水平高、专业能力强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独立编写教学大纲,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这也体现了创新人才培养要求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内涵。
在实际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外国学生教学教师应避免“灌输”、“生搬硬套”等方式,尊重学生的主要地位,采用讨论、启发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引进“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实践教学方面,外国学生比中国学生更有动手实践的冲动。学校应积极为国际学生创造实践教学的机会和平台,对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开放学校内部实践教育资源(在遵守国家有关保密规定的前提下)。支持国际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学科竞赛,鼓励国际学生参加教师科研活动,充分发挥校园实践教育资源,培养国际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国际学生教育的外部宣传,提高地方政府、社会企业事业单位参与国际学生“生产、学习、研究”联合培训的积极性。设计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环境(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可能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指导下提高创新实践思维能力。
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国际品牌课程开发工作。一批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素质、高水平教师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学生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课程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从事留学生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导师,高校应在职级晋升、职称评定、工作量认定等方面给予制度倾斜,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留学生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大力倡导教授走上留学生教学课堂,确保基础课教学水平。
由于国际学生的教学工作具有语言、文化、教育经验等方面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特点,教师需要在教材编写、优秀课程建设等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所有教学工作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应组织教师认真研究中国大学教材,积极参考优秀海外教材,编写适合中国学生的优秀教材,贯彻“权力变革理论”强调的“变革”原则。对于国际学生优秀课程的建设,应加强资金,完善优秀课程网站的建设。鼓励和支持优秀课程的负责人和团队,激发大多数教师参与国际学生优秀课程建设的热情,使许多具有品牌效应的优秀课程发挥示范作用,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