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的教育基础
从古代教育家苏格拉底和孔子,到现代教育家卢梭和蔡元培,再到现代教育家皮亚杰和叶圣陶,他们致力于将自我意识的提高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建设下形成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思想的基础和实践的源泉是人性的产生。人类生命经历了从类人猿到原人再到智人再到现代人的漫长演变。在智人阶段,人类除了现有的自然属性外,还有自我意识。他们走出顺从自然的丛林,开始认识和发展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人文主义诞生了。因为人类从“智慧”开始、“自我”和“超越”的人性化需求,不断推动生活向更好的方向发展,长期积累形成文化需求――教育。通过教育,让人们知道如何认为人,促进人类生命本质的更好实现。子孙后代代相传,绵延不绝。教育学的历史只有几百年,它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中汲取了人类自我实现的精髓。教育学是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实践过程与理论的完美互动。教育学的研究基础是人类代代相传的创造性活动,研究对象是以代际文化沉积为介体的教育存在的教学实践活动。教育学科是中国的进口产品,起源于2000多年前西方的古希腊教育。古希腊教育为西方文明奠定了一个伟大的假设,即教育可以用来塑造人格的发展,教育已经与人本主义联系起来。柏拉图在《理想国家》中解释说,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潜力,人们的发展是分阶段的。人们通过理解自己、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进步,构成了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目的,从而构建了西方的教育体系。
现代西方教育学的大师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的道德目的和可能的兴趣是为了提高人类个人的人性。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人类潜在力量的转变包含了丰富的可塑性。学习者、教师、学校、授权和责任的基本概念在教育学的视野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教学、学习和学习教学非常具有挑战性。教师是教师,首先,他是教育工作者储备相关知识;其次,他是学习者,学习必要的技能和基本素质;然后你就可以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了。然而,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的角色将伴随着他们的生活,教育将代代相传。
人文主义与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密切相关,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基础和目的。因此,教育思想及其学科建设首先需要思考和回答人文主义的问题。人性的产生是一个复杂而渐进的过程。教育学对人性过程的思考必须注重教育实践过程,因此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教育实践过程。教育学人文主义呈现出两个层面的基本特征――可塑性和自我更新性。教育学的人文主义基础不仅涉及到“什么是人”的本体论,还包括“理想人”向“现实人”的真实转变过程。生命个体无限潜能的积累不仅是个体的独立发展,更包含了社会的希望和整个人类自我丰富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是各学科研究中不可避免的问题。教育实践活动包括生命个体、代际传承和教育积累的多层次互动发展。当然,人文主义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基础。
人类几千年的生命积累历史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基因,但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区别也体现在人性的不断产生和人性发展的不确定性上。皮克曾经说过:“我们让你既不属于天空,也不属于地球,既不是不朽的;这样,你就是你高贵自由的塑造者,故意把自己塑造成任何你喜欢的形式。你可以堕落成更低级的野兽,也可以根据你灵魂的决定,在更好的神圣等级中重生。后天的教育实践不能改变个体的出生、种族和性别,但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自我意识和自觉发展。美国著名行为主义理论家华生说:“给我一个健全的孩子,我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改变,或者他们成为律师、医生……或者他们成为乞丐、小偷……”这种观点强调了环境的重要性,但什么样的个体是由自己的自觉选择决定的,这种自我意识形成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在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和觉醒,不断了解自己、理解自己、规划自己、发展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提高自己,实现更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