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隐性课程概念的提出
就其内涵而言,隐性课程不是具体的课程安排,而是借用课程来表达学校教育中除传统课程外的其他因素。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J.Deway)他对此有明确而深刻的看法。他认为,学生学习的不仅仅是学校课程标准下的正规课程,还有正规课程之外的东西。因此,提出了“附带学习”(Col-lateral Learning)概念。他认为,这种“附带学习”可能更重要,因为形成的情感态度对未来的价值更基本。此后,一些学者对隐藏的课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其内涵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学者的定义,如“无声课程”、“内容课程”、“无声课程”等。
二、显性课程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不足
1.显性课程以教授学科知识为主要价值
虽然这满足了学校发展的功利需要,但也满足了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然而,从长远来看,这并不符合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价值观扭曲或缺乏高尚品质的个体很难承载社会对真正人才的期望。此外,这不符合追求个人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的要求。
2.显性课程教育难以适应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从显性教育的特点来看,在显性课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主要采用说教和灌输试验的教育方法,形式单一,内容枯燥,难以教育学生的心灵,反而让学生感到厌烦。“在说教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以说话者的身份面对学生。这种居高临下的教育态度很容易让主体意识强的高中生产生叛逆心理,在交流中筑起心理屏障,使教育无法进入高中生的内心深处。这不仅不利于高中生接受主流价值观教育,也不利于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指导作用。”这也是思想政治课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隐性课程的理论基础及其作用机制
德育专家柯尔伯格认为,“隐藏的课程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并为学生选择自己的价值观提供许多机会。”也就是说,隐藏的课程间接地发挥了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往往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发挥更好的教育效果。
现有的研究表明,价值观教育必须得到教育者的内在认可,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隐性课程的作用机制是强调通过人的心理变化来实现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价值认同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来理解这种机制的作用原理。
1.价值认同理论
西方的认同理论是价值认同的深厚土壤,价值认同只是其中之一。其核心观点是,个人潜意识、自发地遵循自己以外的价值观和规范。“人们可以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一些共同的价值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或者以一些共同的理想、信念、规模和原则作为目标,并有意识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简而言之,个人认为自己和他人是一个整体,并与之同化。身份识别的对象可以是静态的、有约束力的规章制度或有导向的价值观,也可以是外化的行为表现。当他意识到遵循某一概念或模仿某一行为会产生积极意义时,他会有意识地遵循这一概念,模仿这种行为,内化并产生身份识别。可以看出,价值识别具有主体的自主性、过程性等特征。
舆论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驱使人们遵循或认同集体规范。在学校,班级作风和学校作风形成的集体舆论作为一门隐藏的课程,通过学生的认同作用影响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正确的集体舆论可以引导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受教育者一进入学校和班级,就进入特定的舆论空间,现有的氛围和规范就成为强大的集体舆论。受教育者一开始会感到一些压力;但当他对集体舆论有认同感时,他会消除压力,然后内化为信念,从而达到行动的自觉目的。
2.社会学习理论
20世纪60年代,班杜拉、沃尔特斯等人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强调通过观察和模仿将他人的行为习惯和特征转移到自己身上。也就是说,个人行为的学习和其他社会学习一样,也是通过模仿学习来实现的。模仿学习是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新行为的过程,因此树立榜样尤为重要。
就高中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学生的榜样是在他们的校园生活中观察和发现的。学生以自己的理念和理想参与比较,最终发现榜样的优秀品质,并以此为模仿对象。可见,学生对榜样的学习是从内心需求出发的,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过程,避免了传统的说教导致学生的排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4、隐形课程对中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启示
1.重视校风和班风在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
学校风格和班级风格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要培养和践行高中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风”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学校发展理念、教育理念、管理规范等价值取向,规范学生的认可,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实现教育的作用。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制度和规章制度时要考虑其价值方向,即要符合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并以学生愿意接受的形式贯穿其中。另一方面,在班级作风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在制定具体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既能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又能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加深对制度规则的认可。在班级管理实践中,要努力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的积极集体舆论,使学生沉浸其中,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重视教师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潜在主导作用
古人说:“老师很容易得到,老师很难找到。”教学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取向,它不仅是一个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价值表达的过程。教师的言行本身包含了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组成部分,对学生产生了难以察觉的影响。正如学者所说,“教师会带着一定的价值体系进入课堂,你的学生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应自觉承担领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责任,在日常言行中积极提供示范作用。
3.重视学生交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有些人在教育研究中得到了这样的不等式:教师的影响+家长的影响。”虽然这一结论不能广泛应用,但它提醒我们,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挖掘教育对象作为教育资源,发挥学生相互模仿和参考的作用。学生的事情是他们周围的事情,积极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学性。以同龄人为例,可以提高教育者学习模仿的热情;因为学习对象是周围的真实事物,与教育者有相似的年龄心理特征,很容易达到“相信老师”和“亲密”的教育效果。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尽量避免学生之间的负面和负面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