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维度
《纲要》提出,高校音乐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掌握音乐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其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高素质的要求,从理论起源层面强调了师范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纲要》还指出,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掌握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语书刊;能利用计算机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具有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这些能力都是文化素养的表现。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文化因素可以支持教师在教师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和探索,如文化认同和自我实现、成就感和幸福感。因此,在高校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中,必须从文化内涵发展的角度培养师范生的教师文化认同。
1. 课程改革文化维度的现实意义
在普通人看来,音乐教师的职业是教学生学习音乐,但事实上,音乐教师是在教学生文化,比如你在教学生唱中国民歌,实际上是在继承中国文化;你在情感上唱一首歌,实际上是在情感上展示文化 [3 ];事实上,你正在选择一种文化。音乐教学是文化教学,文化质量决定了音乐课程改革的内涵发展。因此,课程改革从头到尾都是文化建设。只有树立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品质,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有传道、教书、解惑的动力,为文化创新奠定基础。
2. 如何介入课程改革如何介入课程改革
文化干预不是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文化学科,而是巧妙地利用音乐的文化特征进行创新整合。这是加强有限课时文化干预的现实基础。改革应从难度最小、与音乐本体关系最近的音乐文化入手,如开设音乐文化课程、中外经典音乐文化课程、开设音乐与艺术、舞蹈、戏剧、影视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等。为什么要围绕音乐文化而不是文化?首先,在课时有限、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类似音乐的文化课程是最现实、最有效的做法。如果开设大量的文化课程,在课时有限、师资有限的情况下是不现实的。其次,音乐本身就是文化的形式之一,同时可以作为继承其他文化的工具。音乐文化课程在理论和实施上都具有人文教育的渗透特点。第三,重视文化不是培养学生没有差异,而是专业有定位,音乐教师的成长必须同时加强音乐素质的培养。
3. 新课程的文化模式
(1)本地音乐文化课程
当地音乐文化课程由当地人文知识、当地音乐概论、音乐实践和现场调查三个部分组成。其功能是建立基础音乐文化知识结构,巩固基础音乐文化素养。
当地人文知识包括当地人文历史和民族民间艺术。这些知识使学生对自己的文化谱系、源头发展、文化谱系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功能和意义有了清晰、科学的认识。本土音乐概论是关于民歌、歌舞、戏曲、民间艺术、器乐五大本土音乐类型的源头、本土音乐的地域风格特征及其现代审美价值的概论知识。音乐实践与实地调查包括当地音乐文化的实地采风、当地音乐的模唱与模奏、当地音乐的创作与表演、当地音乐的综合报告等实践活动。
(2)中西传统经典音乐文化课程
中西传统音乐和西方经典音乐是人类文明史上音乐文化的集中和积累。本课程以中西音乐史学习为基础,挖掘“音本体”,然后深入学习“艺术本体”。其文化价值在于让学生感知人文精神、感受人文思想、思考人文伦理、探索人文审美;为音乐师范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提供稳定的文化滋养。
(3)音乐姐妹艺术课程
音乐姐妹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是音乐与姐妹艺术的综合,如艺术、舞蹈、戏剧、戏剧、诗歌、影视等艺术,是音乐与非音乐科学的综合。课程综合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从学术层面来看,综合课程可以将其他艺术类别与音乐进行审美比较,拓展视野,进一步认识音乐在综合艺术类别中的独特性质和功能,进一步认识姐妹艺术对音乐的渗透和促进作用。通过课程综合,我们可以在学科边界找到可能的创新思维和成果。从教师教育培训的现实基础来看,师范生还应符合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具有课程的综合理念和综合素质。
4. 实施文化维度课程
任何高校都有一些人文优势学科,音乐教师教育课程可以整合这些优势学科的资源,开发一些综合性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扩大课程范围,巩固学科的文化基础。例如,开设艺术哲学、艺术批评、唐宋欣赏、音乐教育、音乐心理学等课程。还可以利用综合性高等院校的人力资源,邀请著名学术家进行一系列专题讲座,为学生打开文化天窗;音乐系可以建立综合文化课程的“特殊”导师制度。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将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丰富经验的教授和医生分配给学生的特殊小组,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学习指导。
文化课程分别开设封闭式必修课程和开放式选修课程,并以多种形式和多种形式实施。必修课主要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相对较短的课时内建立音乐文化和人文历史的知识框架,掌握一些基本的欣赏、唱歌、实地调查等技能。课程实施主要以学生第二课堂、学生社区活动、课外研讨会等形式进行,以兴趣为导向的自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