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对生态文明建设时代需要的积极回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国家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时尚,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氛围。[1]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借助全民的力量才能做好。因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公民的生态观念,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但是,什么是生态文明教育,什么是生态文明教育,如何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这些问题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探索。从理论上讲,生态德育、生态素质教育、生态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相关提法存在很大差异。学者在进行广泛研究的同时,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认识;在实践中,虽然学校和社会都开展了生态文明相关教育,但总的来说,生态文明教育还处于碎片化、零散化的起步状态,没有形成工作体系,没有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效果自然不理想。在许多问题中,最突出的表现是理论和实践中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理解。本文试图进一步分析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体系建设。
学者们从不同方面探讨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包括:生态文明概念的普及、生态道德意识的唤醒、生态道德素质的形成、生态文明行为能力的培养。[2]一些学者还认为,“大学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多层次、内容丰富的系统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生态环境现状教育、生态科学基础知识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环境法律教育。[3]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意识、生态概念、生态道德、生态法治等方面。[4]可以看出,虽然相关研究非常广泛,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和成果,但也更注重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作为理论基础。但总体而言,目前对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研究存在分散、简单、混乱、相似的现象,没有达成共识,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有效整合和深入挖掘现有成果,构建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理论体系。笔者认为,生态文明教育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与国外环境教育不同,应排除生态环境现状教育和生态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其内容体系应是生态自然观、生态平等观、生态消费观、生态道德观和生态法制观的有机统一。
生态自然观教育
生态自然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吸收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等相关理论的新自然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自然界中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都是相互依赖和联系的生态系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两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为了生存、发展和实现最终解放,人类必须处理好与自然的关系。
教育生态自然观的目的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能够利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重点是培养他们的生态忧患意识。李克强在会见出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2年年会的主要外宾时表示,生态文明建设要有“走钢丝”的忧患意识[5]。生态自然观教育首先是通过介绍生态环境现状,帮助教育对象了解生态问题的严重性,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造成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影响,使教育对象建立生态危机意识。通过生态自然观的教育,教育对象应该意识到,如果我们继续过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将严重威胁我们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通过生态自然观教育,使教育对象清晰。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我们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就像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高层论坛一样――广州宣言倡议:“努力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热情宣传者和忠实实践者。[6]只有这样,教育者才能正确定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认识到人类制造了生态危机。现在,他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主动性,建设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