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的讨论依据
(一)理论依据
1.需求决定论
指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客户需求,然后生产相应的产品,反映“市场调研”结构的“客户”结构―产品的双向需求思维。根据需求决定论,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概念、功能、体系、评价和测量可以根据工业需求、市场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2.利益相关者理论
弗里曼于1984年提出,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是指企业管理者为全面平衡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开展的管理活动。根据相关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学校、企业、学生和教师,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校企合作中的影响力和定位需求,明确校企合作的功能。
(二)政策依据
1.国家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鼓励公民接受职业教育。《劳动法》(2016)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职业教育法》强调了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为校企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2.国家政策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首次提出了职业教育实施校企合作的可行性。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的通知》([2006107号),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年)等,为校企合作的深入性和创新性提供理论支持。
3.其他政策
《宁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2009年)是中国第一部地方职业教育法规。“优秀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以下简称“优秀计划”)为成人高等教育人才的培训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目标方向。
(3)现实依据
1.创新校企合作,打破校企合作三分化
部分校企合作仅限于课程实习、教学补充、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对较浅的初级合作阶段,存在“利润”、学校培训人才长期、延迟、困难和企业追求“短、平、快”价值差异,导致校企合作“难产”现象。
2.创新校企合作注重人才培养的发展性
校企合作必须建立以教育为目的的指导原则,在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循环促进体系中架构师生之间的桥梁,促进师生价值观、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磨合与碰撞,形成师生良性循环教育氛围。
3.创新校企合作,定位社会发展需求
成人高等教育对市场需求缺乏敏锐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和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应以整合成人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解决教育、创新和市场分离的问题。
二、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探讨瓶颈
(1)学校层面
1.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意识不深。
部分学校缺乏寻求合作机会的主动性,对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误解,难以准确把握学校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岗位需求的一致性,更不能提出规避校企合作带来的风险预警机制,不能激活双方的合作动力。
2.成人高等学校校企合作治理能力不强
有些学校发展模式落后,办学思维相对固化。首先,学校的内部治理能力。学校复杂的教师、教学资源、专业能力、实践经验不能与企业联系。第二,学校的外部治理能力。学校对企业的发展、行业定位和市场需求缺乏敏锐的兴趣思维,无法赢得企业的真正信任。
3.成人高等学校对校企合作的监管不够
有些学校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实习培训过程了解不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找不到企业和学生监督的方向,导致进入企业或基地实习培训学生的监督管理和后勤保障存在漏洞。
(2)企业层面
1.企业“逐利化”现象导致参与热情低下
作为一个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实体,企业迫切需要看到利益的结果。同时,由于学生知识结构薄弱、技术能力不足、劳动效率低造成的资源和物质浪费,甚至在培训过程中存在安全风险,企业“气馁”。
2.缺乏企业的“战略”愿景阻碍了合作的发展
许多企业都有短期的经济效益,无法准确认识到自身的长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增长与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是分不开的,缺乏前瞻性的战略愿景。同时,缺乏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认识。
3.企业“教育化”意识不强导致合作不深入
许多企业缺乏利用教育创新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前瞻性思维,缺乏利用科学知识武装企业发展的意识。企业未清楚地认识到,振兴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教育有关,教育可以给企业带来人力资源、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的改善。
(3)师生水平
1.师资队伍建设不“新鲜”影响校企合作质量
一些从事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师对新技术、新技术、新思维的捕捉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行业前沿发展方向缺乏准确的认识。成人高校教师建设体系和理念受到高校学术性的制约和影响,影响人才培养的特点。
2.学生队伍的不“脚踏实地”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普遍缺乏心理自信,缺乏成功的决心和毅力,想要坚持但中途放弃,导致责任心不强,半途而废,甚至表现良好,影响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交往关系缺乏“情感化”,导致校企合作肤浅
学校倾向于以学校为导向,遵循人才培养的需要,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企业倾向于市场发展,坚持人才培养需要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市场需求。教师有错误的想法,把学生送到企业。企业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不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影响人才培养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