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校企双赢人才培养的实践

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校企双赢人才培养的实践


(一)人才培养共赢


1.培养学生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学校。企业需要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实用人才,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仅靠学校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学校和企业密切合作,才能培养出适合企业需求的毕业生。自2002年规划建设以来,江苏省常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园区(常州市科教城)在政府的领导下,搭建了校企双主体的双赢平台。


(1)在政府的指导下,建立政府、校企联动教育机制


在常州市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由科教城管委会、园区高校和企业组成的董事会,下设高校(校企合作部)、企业(人力资源部)和专业(专业建设委员会)参与校企合作联盟,建立了“资源共享”的集合、“师资互聘”、“科研互创”、“人才互育”与“利益共享”相结合的联动育人机制。依托“双主体学院”、“企业订单班”、“内园外站”、“校中厂”、“厂中校”、“双岗双职”等综合人才培养平台,实施“教室与车间一体化”、“学生与学徒合一”、“学习与工作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师傅合一”五合一教学改革,培养与产业对接、适销对路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


(2)协同建设,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标准


在科教城管委会的监督下,企业和园区高校分别选派专家和教师组成校企合作小组,合理安排园区高校专业布局,统一制定人才培养标准。由专业建设委员会牵头,选择苏南地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首先根据专业类别和特点建立专业群体,结合园区高校的专业特点和优势,重点发展就业前景好、层次性强、操作方便的重点特色专业,共同制定和实施@区统一的高校人才培养标准,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有效衔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3)开拓思路,关注毕业生终身学习


就业市场瞬息万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方面,通过与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质量评估机构合作,―麦可思合作,及时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洞察毕业生就业期间的知识技能更新和终身学习需求,实施“毕业生定期回收”,三年为一季,分阶段分批邀请毕业生进入校园,开展新技能培训、学位提升、职业规划等指导培训;根据企业或毕业生的特殊培训需要,随时随地进行专项培训。另一方面,针对有创业意向的毕业生,开设创业论坛,定期讲座,传授创业经验和信息;通过“大学孕育”开辟创新创业基地、“企业支持”、“老带新”等创业实践,为毕业生实现创业梦想提供设施、技能和项目帮助。


2.企业员工培训


为企业员工提供专门、有针对性的培训,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职业院校服务业的能力,是建设终身学习社会、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需求的重要体现。目前,企业员工的培训方法如下:


(1)制度第一,建立企业员工培训的长效机制


企业人力资源部和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牵头成立职工培训小组,制定《合作培训规章制度》。一方面,企业将员工培训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设立专项培训经费,确保合作培训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高校将为企业提供长期优质的培训服务纳入高校规划重点项目,组建高素质的培训师队伍;引入培训相关管理考核制度,及时控制和全面监督培训内容、方法和效果,确保合作培训的稳定性。


(2)按需培训,确保培训方法“终身一体化”


在终身学习社会中,对企业员工进行终身培训教育迫在眉睫。一方面,针对企业特定的就业需求进行专门的“职前培训”,如订单培训或校企分段培训,确保学生“毕业时”即“工作时”。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在职员工对学历、知识、技能的不同需求,开展不间断的“职中培训”。以江苏省常州高职园区某高校为例,自2003年以来,为10多家企业在职员工开设了50多个技能提升班、学历提升班和相应的技能测试和鉴定。此外,针对员工职业素质、兴趣爱好、知识迁移、管理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开设了职场文化、职业规划、转岗培训、储备人才培训等职业继续教育,确保员工终身学习的需要。


(3)瞄准技术前沿,抓住人才培养的“高地”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人们生活中的“一次性就业”已经被“多次就业”所取代。[2]在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的同时,对待职工的培训和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融入学习社会,赢得更多市场份额的重要措施。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退役士兵技能培训等社会人员定点培训鉴定基地,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政府项目培训、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训,开展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有效技术技能人才培训,为苏南地区地方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提供了充分的人才储备[3]截至2015年,园区已完成设备制造业社会待岗人员培训4729人次,信息产业培训2152人次,各级培训班200余期,接受培训人员认证,实现就业率98.25%。


(2)产品技术研发双赢


随着高校职能从人才培养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校利用自身在创新人才、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平台等方面的优势,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转让等技术服务,已成为高校提升科研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产教融合、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的最直接动力,也是校企深度合作的动力源泉。


1)多方合力打造技术共赢平台


紧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按照《江苏省紧缺职业(工种)参考目录》建设“常州大学科技园”、“常州信息产业园”、“江南设备制造技术产业园”等紧缺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由现代产业中心、培训管理中心、职业技能与鉴定中心、项目合作服务中心、技术交流中心、科技孵化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技术创新联盟组成,通过高职院校、本科、硕士、博士“全过程教育链”,打造集研发设计、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高端培训、检验检测等新兴业态于一体的校企技术双赢平台(见图2)。


2)依托合作项目,创新科技服务模式


积极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从“服务传统产业”到“服务新兴产业”,从“场地设备”到“科研设备”,从“学校工厂”、“工厂中学”扩展到“研究中心”,实施“校企科研团队-应用技术课题-项目发明专利-企业成果转化”的技术服务模式,直接转化新技术发展。园区6所高校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渠道,选派科技骨干教师和优秀学生,与工业工程师、企业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借助研究中心、学生会、大学生创新基地开展项目项目和新技术研发。例如,在高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机器人协会在常州智能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工厂培训期间,与企业专家开发了智能触摸面板、视觉电控柜、机械臂和抓取系统仪器设备,作为反馈,企业将首批设备捐赠给学校,全部永久使用,免费升级,平台可扩展,实现校企双方利益的双赢共享。


总之,终身教育的理念赋予了现代职业教育更丰富的内涵。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践行终身教育的“连续性”、“开放”和“服务”的概念已成为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个性化发展需求,成功解决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主体不明、利益不均、服务意识薄弱造成的职业教育困境的明智举措。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