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信息技术与英语相结合是大势所趋,其可行性已得到证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详细阐述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指导思想。在外语教学领域,许多学者提出了整合外语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想法。例如,陈建林、胡加生提出以信息技术为语言教学辅助工具,以顾教授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流派,以大英“四、六级”和英语“四、八级”考试为代表的计算机评价流派,以及以四大出版社为主的多媒体教材流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英美德法等国家在语言教学中始终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Hubbard, 2009年),德国的SDL更具代表性 Trados,法国Wordfast、Déjà Vu等。2012年兴起的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作为新兴技术的代表,它也影响着我们的外语教学。信息技术已被广泛用作外语辅助教学的工具。
科技大学英语教育的特色,本地化建设需要信息学科与外语教育的结合,许多大学结合外语专业的特色建设需要,尝试,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提出“英语+氛围科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提出“英语+中医”,杭州师范大学提出“英语+淘宝”模式。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国内同类电子信息大学提出了“英语+信息技术”的建设理念,英语教育的信息建设趋势日益明显。自2010年以来,南京邮电大学明确提出了信息文科建设理念(闵春发,2012),提出了信息时代的文科发展模式,从模式、沟通、生产、控制四个主要环节,共同形成了信息文科理论的研究体系。外语作为学校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结合信息特征,简化自己的发展方向。
从技术扩散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的过程整合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在向英语教育传播的过程中,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或课后学习的辅助手段上,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积极转化课堂教学的主动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信息英语为例,探讨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育的融合。
在信息技术向课堂教学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非显著差异现象”和“乔布斯问题”(杨杰等,2015)。“非显著差异现象”是指不同技术手段对教育学习成果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而“乔布斯问题”是乔布斯和比尔·盖茨聊天时提出的“为什么信息技术几乎改变了所有领域,但对教育的影响却很小”的问题。真正回答这两个问题的关键是澄清影响教学过程中传播的主要因素。在传统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主要是网络化、多媒体化的,但仍采用传统教师教学的形式,注重理论、实践、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学习”和“使用”脱节。因此,存在着“非显著差异现象”和“乔布斯问题”。
由于互联网、云存储和智能终端的普及,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翻转课堂要求学生在课前在家观看微课堂视频学习新知识,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交流、讨论和项目。翻转课堂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是知识教学和知识内化的逆转,也将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扩展到课前阶段。具体到“信息英语”课程,主要分为两部分。课前通过微课视频了解学习内容,课堂上通过雅信CAT教学软件和Trados软件进行小组培训和学习。
课前视频学习是翻转课堂训练内化的基础知识准备阶段,数据显示在线课程越来越受欢迎。视频来自教师自己录制、Moocs平台或网络资源等。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根据个人需要,根据自己的进度、节奏、速度和方式独立学习。例如,在讲解大数据相关知识时,录制《How Much Data?》《What Kinds of Data?》《What to Do with Big Data?》微课视频放在自主学习网站上,也可以从YOUTUBE等网站下载各种学习视频。通过网站注册后,学生可以在线学习和测试,营造身临其境、互动性强、体验性强的学习环境。这段简短而精致的视频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并符合信息处理块的策略原则,以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然而,仅仅使用在线视频教学的适效性并不好(Lowendahl,因此,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课堂实践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内化。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雅信CAT教学软件以项目培训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师在“课程设置”模块中设置《Big Data》课程,然后在“班级设置”中加入班级名称和学生,在“语料库管理”模块中加入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引进的大数据解决方案项目,在“班级设置”中加入3名学生~5人分为多个学习小组。通过“教学语料库”栏下的“语料库管理”模块,大数据项目根据系统、架构、配置和解决方案分为若干模块,每个小组分别选择项目的一部分。课前,学生通过视频学习了基础知识,充分了解了大数据的应用环境和需求分析。在培训过程中,他们通过“培训语料库”栏下的“语料库管理”模块进行“合并”、“删除”、实现例文翻译的“插入”模块。每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小组之间相对独立。这种任务驱动教学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法(钟晓流等,2013)。遇到问题时,小组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利用“合作翻译”功能向其他小组寻求帮助。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通过“实时检查”功能监督各小组的学习情况,收集问题,重点解释常见问题。练习结束后,教师将每组学习内容通过“小组互改”功能随机发送给其他组,让每组学生修改其他组内容并标记,最后教师评论所有翻译内容,通过持续沟通和实践最终实现知识迁移和内化(王洪等,2013)。这样,学生就在“训练”―研讨―提问―答疑―互改―在“点评”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课堂翻转后,师生互动和个性化接触时间增加,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课堂成为学生进行项目培训和解决问题的场所。布鲁姆将认知过程分为六个阶段: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盛群力、楚献华,2004)。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进行较低层次的认知:记忆和理解,而基于项目培训形式的课题学习则将认知过程延伸到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提高信息技术的适效性。因此,回答“非显著差异现象”和“乔布斯问题”是将教育信息转化为信息教育,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找到主导变量和因素,同时发挥信息辅助作用,进一步突出信息的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