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家校互助平台,促进家长生活成长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着平等的教育合作关系。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场所和教师的不同,因此双方的互动、沟通和合作尤为重要。沟通与合作需要一个平台,家校互助是一种非常好的建设模式。家校互助就像一座连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桥梁。其意义在于整合教育资源,为未成年人营造和谐的成长环境,共同开展未成年人教育。
“家校互助”是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德育品牌。由心理室和德育部共同组建,旨在建立一个基于父母和孩子共同生活成长的讨论平台,促进父母的教育和自我教育。其建立模式有三种,以逐步的方式开展活动:
1. 成立家长互助小组,启动家长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建设QQ群,吸引关注教育、渴望指导、需要帮助的家长加入社区。同时,具有德育经验、关注家庭教育的教师担任组长和管理员,并邀请辅导专家、德育工作者和校长加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信息,了解家长关注或急需解决的教育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在线讨论或开展各种活动。
(1)开设生命教育专题讲座。讲师可以是高级家庭教育专家,也可以是有丰富教育经验的家长,也可以是我校生命教育的老师。主题选择可以是“青少年家庭教育讨论”、“心教育”、“树立儿童高质量生活信念”、“亲子生活建设与理性教育”、“图画书教学生活感动”等。(2)举办大型家长读书俱乐部。首先,高级生命教育专家推荐阅读书目,家长自己购买阅读,围绕老师提供的话题进行阅读思考和交流。例如,我们向全校家长推荐了著名家庭教育专家皇甫俊伟的作品《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多次邀请皇甫先生到学校与家长交流讨论。家长以自己的教育经历和困惑与专家面对面交流,效果非常好。在自学、自学、自我意识的阅读中,在互动、交流、沟通、体验中,家长进入现实生活情境的体验,深入思考和情感碰撞,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消化和理解教育理念,有效调整教育言行。
2. 建立家长研讨会,启动骨干家长培训模式。研讨会的目的是培养一批能够协助家庭和学校合作的骨干力量;为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搭建一个深入的研讨会平台。研讨会的运作模式是基于20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在美国推广的会心团体。这个团体的区别在于“去专家化和非指导性”。罗杰斯认为,在一个相互尊重、真诚对待、同理心、相互理解的环境中,会出现“自我实现”的动力,即“自我完善”,从而从内到外促进个人的自我成长。
因此,骨干家长研讨会成员控制在16人以下,主要以小组会谈的形式进行基于家长自我成长的培训。会谈的基本原则是“去专家化,非指导性;只谈自己,不谈别人”。努力让每一位家长都能真实、真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在积极的关系中互动,自然交流,在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到生命教育的教育理念。培训有周期、主题和集中讨论。
3. 成立家庭教育互助小组,启动家庭亲子教育模式。辅导小组也是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组织。互助小组的建设以班级为基础,以自愿为基础~10个家庭组成了一个小组。根据小组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家长的能力,利用周末有计划地开展两代人参与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
小组活动的主要功能是:(1)为两代人提供自然交流的机会,有利于两代人在面对活动情况时自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从而增进相互理解(2)通过主题访问、社会实践等一系列活动,有效拓展儿童的社会视野,提高时间和活动内容的总体规划和管理能力,努力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3)根据小组学生及其家庭和班级的实际生活状况,适当提取热点话题,组织两代人参加研讨会,提高正确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和方法(4)整合应用学校、家庭、社区和个人的良好教育资源,寻求更好的社会效果和教育效果。
家校互助平台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对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教育机制的探索。教育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它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密切合作,形成开放、灵活、互通、多样化的生活教育局面。学校利用家校互助平台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交流和讨论活动,可以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并通过互助小组、研讨会、家庭委员会等组织的辐射扩展到所有家长。这些都有利于家长形成共同、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家长的集体发展。家长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将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