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中国文化传统和职业教育观念

教育理念是指对教育功能、教育对象、人才培养模式、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和方法等根本问题的理解和看法。根据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要求,反映一定社会群体的意愿。①文化传统是指贯穿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文化的核心精神。各民族、各国的文化不仅因时而异,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②文化传统是民族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晶。文化传统将根植于人们深层的心理结构,使人们的思维结构和逻辑选择在一定程度上相对稳定甚至封闭。这种稳定性和封闭性影响着人们对教育观念的理解和选择,人们在选择职业教育观念时,必然会受到国家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因此,考虑到一个国家和人民的教育观念,我们必须考虑它所依赖的文化传统。相反,一个国家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会产生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德文化传统的差异导致了两国不同的职业教育观念。受不同职业教育观念的影响,两国职业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


中国文化传统和职业教育观念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悠久,孔孟所代表的儒家思想长期占据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传统的教育理念对劳动和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1. 中国传统文化轻视职业教育。在中国古代,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儒家教育占据了封建社会的统治地位,而与劳动密切相关的农民和墨家则受到人们的鄙视。春秋战国以来,我国有“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与读书相关的学者排名第一,说明在古代读书比与职业教育相关的农工商阶层更受重视。“书中有自己的金屋,书中有自己的颜如玉”。在封建社会,一个普通人要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必须通过阅读和做官,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进一步固定了这条路。《论语》是儒家的经典作品,讲述了许多为学、为人、为政的道理,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则受到儒家的鄙视。比如“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每天都要考虑是否能学会“道”,而不是通过劳动获得食物;孔子的弟子樊迟去问孔子关于农作物和苗圃的事,却被孔子认为是“恶棍”应该做的事情。


2. “学而优则仕”的教育目标对人才观的影响。受中国儒家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封建知识分子大多遵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善。”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儒家代表孔子提出了从政君子在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培养路线,可以称之为“学而优则仕”。孟子认为,“劳动者治人,劳动者治人”(孟子滕文公上)的社会分工不同,而体力劳动者则受到脑力劳动者的统一指导。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教育应该培养治国安邦的君子,而不是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熟练的君子。这种片面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培养生产技术人才和实用人才的职业教育发展。


3. 重伦理轻技能的学习内容。儒家教育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伦理道德,而忽视了劳动和生产技术的培养。孔子继承了西周贵族的“六艺”教学内容。虽然对科目进行了一些调整和丰富,但仍以伦理道德的培养为主,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君子谋道不谋食”,孔子认为社会分工有君子之事,也有恶棍之事。君子和恶棍有不同的责任。君子不必参与恶棍的物质劳动。因此,他根本反对弟子学习生产劳动技术。科举制度的建立之初,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到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能从四书五经命题,“埋在故纸堆里”的学习内容也受到世界知识分子的严重批评。这种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与以实践和劳动为主的职业教育背道而驰,导致职业教育长期被忽视。


4. “克己复礼”抑制了人格自由。儒家倡导的“礼”思想长期占据封建社会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也深刻影响着教育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们的行为应该符合一定的礼貌:孟子说“养心不过于寡欲”(孟子尽心尽力),培养身心的方法并不比减少欲望好;朱子还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认为要想获得一定的道理,就必须消除人们内心的本能欲望。这种对自由的抑制不利于个人兴趣的培养。“学而优则仕”教育思想的提出,把学生固定在“读书”上―在既定的人生道路上,当官。阅读是正确的方式,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而技能的学习是“雕虫技巧”。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学生都必须遵循统一的培训模式。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