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旅游职业院校认识到,国际化的“工学结合”是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战略发展的“新蓝海”。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学院、上海旅游学院、山东旅游职业学院等全国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道路较好、较远的知名高校,湖北省也有武汉商学院、武汉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走在前列。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还以海外就业、海外带薪实习、海外教育学习、中外合作办学为旅游教育国际化的突破口。在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中,笔者从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素质、师资力量、对外吸引力等方面分析了旅游职业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国际化的实现路径,并获得了一些见解。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酒店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力推进国际化与工程的结合,选择高端合作伙伴,探索多种合作形式,从国际角度构建课程体系,加强具有国际视野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外语教学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和发展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在最初的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确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但仅限于学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和集中培训,没有明确的岗位、岗位标准和培训要求,对如何操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困惑。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校企合作研究,发现仅仅依靠校内培训和集中实习并不能优化人才培养。“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根据高标准的岗位要求制定,必须有高标准的示范、培训和实践。因此,教师首先要有远见,率先掌握国际标准的工作要求,将国际标准引入教学,带领学生进行实践培训,最终走出校园,进入企业,顺利上岗。
了解和掌握国际标准,人才培养应按照国际要求进行。随着人们旅行的快速和方便,空间距离越来越不是问题。国内酒店高星级国际化需要国际标准下培养的人才。国际旅游人才应具有综合能力,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还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对旅游酒店专业大学生的评价应多角度、全面。
职业教育倡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明确国际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接受国际一流的服务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模式,培养学生融合多元文化的能力,成为适应国际环境的酒店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工学结合,按岗位标准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岗位标准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严格按照准专业人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良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