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并不十分普遍,很少有学校将其设置为专业课程,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虽然国内一些大学已经意识到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但仍存在许多问题。
(1)关注度不够,职业规划教育与行业发展不匹配
国内高校、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职业规划教育意识薄弱。其主流思想认为,研究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相对成熟,专业技能强,职业发展前景较好,职业规划教育意义不大。因此,长期忽视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缺乏合理、高效的指导方法和教育体系。
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尚未形成基于专业学科和研究生个体特点的教育模式,将职业生涯细化为符合行业和用人单位需求的教育模式。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的职业规划教育存在很大差异。相比之下,研究生和本科生之间的相似之处在于,职业发展的障碍仍然没有被消除,无法避免就业压力或职业选择的犹豫。在急需职业规划指导但缺乏相应指导的情况下,很容易违背初衷和选择职业的意愿。区别在于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更深入,相应的工作范围更窄
指导和教育也缺乏相应的案例归纳和分析,不符合将其职业规划细分为行业需求与用人单位需求匹配模式的条件。这种理论宏观的职业规划教育不能激发研究生参与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效果。
(2)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1.全程研究生职业指导模式尚未形成
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和指导是一个具有连续性和长期特征的过程。然而,我国高校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更注重对毕业生的短期就业指导、面试技能培训和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指导的内容侧重于为研究生提供招聘信息,引导研究生就业和就业。他们对职业教育体系的自我探索较少。他们只是为了提高就业率,只考虑短期结果,而不考虑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和差异,以及对行业和职业的理解,以及进入职场后的整合。这种传统的辅导模式只注重研究生毕业初期突击指导的信息给予,不考虑研究生进入社会后的长期发展,不真正形成以整个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更不用说形成一个完整、全面的职业教育体系了。
2.研究生职业规划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性不强
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导师全权责任制,研究生课题、科研内容、专业细分的方向通常由导师及其研究课题决定。在学习阶段,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研究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文献和做实验。这种象牙塔式的学习状态已经成为现阶段国内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常态,违背了研究生职业规划中的“实践性”特点。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还停留在短期突击就业指导的层面。它只注重对择业技能、方法、技能等操作内容的指导,并没有在择业初期与实践相结合,脱离了实践的考验,远远落后于职业规划教育的初衷和预期效果。
根据研究生期望职业指导活动的统计分析,研究生对实践活动的期望最高,达到85.2%(图1),70.2%的研究生期望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图2)。这也验证了研究生职业规划实践活动的缺失和研究生对专业实习机会的迫切需求。
3. 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人员不足,专业能力不足
在国外,职业咨询有严格的资格审查认证体系。我国没有权威的培训认证机构,培训认证工作一般由市场化培训公司完成[7]。认证机构缺乏权威性,认证内容不成熟,必然导致认证资格含金量低,指导效果与国外相比大大降低。其次,国内只有少数高校安排教师进行职业咨询培训和资格认证,很少有教师接受专业培训并取得相关资格证书。研究生职业咨询方式选择结果显示,只有12%的研究生选择专业机构进行职业咨询,19%选择学院辅导员进行咨询,如图3所示。可见,高校和社会机构缺乏对研究生职业的指导,没有在研究生群体中树立接受职业规划和指导的意识。
同时,缺乏适合国内研究生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教师结构较差。从对职业教师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教师知识储备方面,教师具有丰富的职业规划知识,B研究生比例为 42.5%选择C的 27.6%。在对教师社会实践经验、职业指导和规划能力的调查中,选择C的研究生为31.1%,选择B的研究生为35.5%,如表1所示。说明教师缺乏职业指导的理论知识,职业规划的知识结构、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明显不足。
教育团队的缺乏和专业能力的缺乏,使研究生职业教育停滞不前,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远远不够,不能有效发挥指导和划分作用,不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严重制约了研究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