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科学、导向、系统、实用、可操作性、评价主体性等原则,科学系统地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帮助相应的教育单位了解人才培养的不足,及时纠正和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确保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质量。结合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充分考虑学院的实际情况、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相应研究生的社会要求,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确定从研究生自身发展、研究生导师培训、学院培训和用人单位四个部分构建研究生人才培训质量评价体系,如下图所示。
1. 研究生本身的发展
研究生自身的发展是反映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指标,研究生自身的发展将直接反映培养质量的质量。其中,有三个二级指标:研究生学习成绩、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
首先,研究生的学习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研究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是获得研究生学位的前提,这意味着研究生专业课程学习是培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专业课程的学习情况主要反映在学习成绩上,研究生的学习成绩反映了研究生的知识储备,因此本文将研究生的学习成绩作为研究生培训质量的评价指标之一。第二,研究生的科研能力。与只关注学习的本科生不同,研究生对科研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研究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能,才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反映了研究生的新水平和创造性意识。科研水平和学术成果是研究生培训质量评价的重要方面。
第三,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研究生不仅是学生,也是研究人员。这一特殊身份要求他们具有学术道德和伦理道德。研究生的知识水平较高,因此对其道德的调查更为重要。
2. 培养研究生导师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第一负责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多种作用,对培养研究生的生活、科研技能和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二级指标有三个:导师科研项目支持、导师工作态度和导师学术能力。
首先,对导师科研项目的支持。导师是研究生科研的向导。调查显示,80%以上的研究生课题来自导师提供的科研项目。导师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决定了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向,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关键因素。
二是导师的工作态度。包括导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导师引导学生的积极性、导师对学生思想状况的理解等。
第三,导师的学术能力。导师与普通人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学术水平上,学术能力是学术水平的外在表现。导师的学术能力不仅包括导师自身的学术成就,还包括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3. 学院培养
学院培训是评价研究生培训质量的指标之一,其中有三个二级指标:学院提供实习就业机会、研究生就业率和研究生深造率。研究生就业率和深造率反映了研究生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影响了学院的声誉,进而影响了研究生培训的规模和研究生培训资源的获取,影响了研究生培训的质量。
4. 用人单位导向
研究生教育培训单位是否根据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进行人才培训,主要体现在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指导上。对研究生培训质量的评价不仅要从学院和研究生本身入手,还要注重与用人单位的指导相结合,让社会对培训成果进行评价和检验。有三个二级指标: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工作的发展前景。
一是用人单位的良好评价。这反映了用人单位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认可,是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重要依据,也有助于加强企业等单位与高校的沟通与合作。
二是研究生的工作能力。研究生能否按时、符合要求地完成工作任务,体现了研究生的专业素质、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而体现了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满意度。
第三,研究生工作的发展前景。一方面,研究生晋升空间会影响研究生就业的选择,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本专业的发展空间,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