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通识性―专业性―实践性梯度课程体系建设

1.“通识性―专业性―实践性梯度课程体系建设


1.1 梯度课程体系的概念


“通识性―专业性―实践性梯度课程体系是指为解决创业教育课程不能满足不同专业、高低年级学生创业理论知识需求、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不完善而提出的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通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大一、大二学生)。“专业”创新创业指导主要针对在某一专业领域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而“实践”创新创业培训面向具有初步创业经验的学生,从而构建梯度课程体系,使全体学生通过“通识”创新创业教育,部分学生选择开展“专业”创新创业指导,少数学生开展“实践”创新创业培训,最终实现毕业后少数学生创业成功。


1.2 “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


近年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发布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纲领性文件,一致强调:“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的广泛性和普及性,努力提高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


“通识性”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课程开设在大一、大二。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虽然他们没有面临就业的紧迫感,但他们对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充满了热情,没有太大的专业课程学习压力。这有利于创新创业课程的切入,是开展“通识”创新创业教育的好时机。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是形成和促进创业实践的内在动力,是创业实践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因此,高校首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提高创新意识和创业素质。大一大二学生应该开设它,如“创新思维培养”、“塑造创新心理”、“创新素质培训”、“创业基础”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课程作为教育内容,并将这些课程纳入学生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而不仅仅是选修课。课程可采用学分制,每学期12个课时,1个学分。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创新思维培养”,第二学期开设“创新心理塑造”,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创新素质培养”、第二学期开设“创业基础”等梯度教学课程。课堂观察后,每年可以培养和选拔一批具有创新潜力的大一、大二学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继续加强对创新创业的理解。各高校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协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协会,以学生协会为学生“通识”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建设学生创业协会等协会,做好创业协会的支持和帮助工作,对会员招聘、干部选拔和社区活动提供一定的指导和支持,扩大协会对学生创业的影响,充分发挥创业协会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载体作用。打造“大一创意节、大二科普节、大三科技节、大四创业节”等特色社区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面向所有的学生。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拥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素质”相当于为他们进入社会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通过“通识”创新创业教育,无论学生学习什么专业,毕业后是否准备自主创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愿和创业激情都将显著增强和提高。


1.3 “专业”创新创业指导


“专业”创新创业指导是指以选修课的形式,以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面向有创业潜力和创业意向的学生(部分大三学生)。


经过“通识”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数学生都有基本的创业知识。在课程内容方面,开展创业教育的专业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全面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运用情境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互动教学法等教学手段,将“专业”创新创业指导融入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在课外开设创业教育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定期举办经验交流论坛,邀请校内外成功创业者与学生面对面交谈,回答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创业提供建议和指导。高校要坚持创业教育”中学教育理念,努力实现创业教育的“虚实结合”,形成创业氛围的强辐射。在课堂上,还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学生自主、兴趣导向”的模式,建立“兴趣团队”,聚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探索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和大胆尝试。


1.4 “实用”创新创业培训


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大军”,很多大学生会考虑自主创业,积极了解国家给予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甚至有些学生在校期间开始尝试自主创业。对于有初步创业经验和创业意向的学生,除了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课外竞赛、实践、实习等方式,或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项目为载体,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培训基地”。学生可以向学院或学校申请项目。计划通过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在学校做生意,也可以在学校开一些公司。或者学校组织开设模拟公司,为学生提供体验创业的平台,让学生更好地将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实践”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以“实践课”的形式开展,以面试和创业能力测试的形式选拔学生,定期交流创业实践经验。


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各高校应成立由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教师、企业管理人员和校内外成功创业者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为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提供适当的建议和参考,避免学生盲目创业。


高校在注重学生“通识”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创新创业指导和“实践”创新创业培训的同时,也应注重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坚持“创新创业发展,课程研究第一”的教育理念,相关专业和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等专业研究团队应相互合作,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和课程开发,引进具有专业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高质量研究成果。


“通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创业的基础,“专业”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是创业的强化剂,“实践”创新创业培训课程是创业教育的立足点,高校应遵循“校内学习、校外实践、学习创新”培训理念,逐步实施,逐步实施,在“大众创业创新”时代的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