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领导”的概念,“领导”不是推广,领导是指一种牵引,一种启蒙,与简单的“推广”最大的区别是,领导也有控制方向的意义。在本文中,互联网+不仅是我们课堂变革的外部驱动力,也是整个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支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它“引导”了我们的视野,因此我们掌握了更多的资源和更新的技术。至于如何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教育信息,我们需要勇敢地探索。
1 教育信息化应用于课堂现状和发展
纵观我们人类的发展历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时代有那么多的信息储备。信息量的快速扩张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几乎成为21世纪的代名词,我们的教育信息化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如何做好教育信息化与课堂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成为我们思考的焦点。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7月)―2020年)强调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及其战略制高点的地位。我们不得不承认,与中国相比,西方教育信息化在课堂上的应用起步较早,方法也相对成熟。然而,近年来,我国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利用资源,取得了长远进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2011年发布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标准》(UNESCO 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可以看出,教师教育信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大学期间,第一个专业课程技术的第一句话是“有人类的地方有教育,有教育的地方有教育技术”。可见,教育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难题。现在技术进步了。如何提高技术带动教育质量的提高,一直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难题。相应地,教育部研究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标准(试行)》,为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标准。有了评价标准,我们就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心里就有了信心。
现在我们的许多学校都很积极,在教育信息化在课堂领域的应用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成绩。但是,如果我们想将教育信息化应用于课堂上,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著名教学理论专家李秉德先生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系统、理论的教学模式。[1]可见,在课堂上,仅仅利用教育信息化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形成一套成熟的教学范式,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课堂教学。
2 教育信息化应用于课堂的优势
2.1 教育信息化可以与任何课程“共生”
“共生”实际上是一个生物概念,在一般概念中共生(mutualism)它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密切互利关系。作者在这里说的是,教育信息化与各学科之间也可以有良好的“共生”关系。就课堂实践经验中使用的信息技术而言,教育信息化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真正让学习者有同理心的体验,这在生物、音乐等学科的教学中往往尤为明显,因为传统的课堂家庭教学往往忽视了学习者的课堂体验,我们不知道简单填鸭式教学的“有效性”,但就学习者的兴趣而言,传统教学很难唤起大多数人的学习欲望,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这样我们就可以实现“学生不出去,学习世界”,教育信息化可以最直观、最生动地展示他们所学到的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虚拟现实课堂”也将在我们的教育行业中得到普及。我们常说汽车是人腿的延伸,手机是人嘴和耳朵的延伸,所以教育信息化是教师控制的教室的延伸。
俗话说“强扭瓜不甜”,有时候难免担心教育信息化与某些学科的“兼容性”不够,还有一些教学案例。但幸运的是,我们应该明白,教育信息化与具体学科教学应该相辅相成,而不是生硬结合。作为教师,要不断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应用于教学的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于教学的潜力。
2.2 教育信息化有很好的发展性
我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我们的教育信息化拓展了一条更广阔的道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们的老师可以不仅限于自己的知识库存,还可以动员整个互联网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自身的教育信息化能力至关重要。教育信息化应用于课堂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也很强,甚至在教育信息技能的应用上优于教师。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因素作为教学体系,影响着教育信息化在课堂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