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学生的增加,大学图书馆作为社会记忆的重要传递机构,应重视为国际学生提供信息服务的任务,大胆探索新方法,努力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不仅可以帮助国际学生学习汉语,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促进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
1 近十年来,中国留学生的状况近十年来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根据教育部每年发布的来华留学生数据统计,来华留学人数迅速增长,如表1所示。1950年,来华留学的外国学生只有33人。2008年,中国举办奥运会,来华留学生数量激增。截至2015年,来自202个国家和地区的397、635名外国学生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811所高校、科研院所等教学机构学习[1]同时,来华留学生国内选择差异较为明显,其中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遥遥领先[2]
2 近十年来华留学生的特点
2.1 留学生群体差异较大
来华留学生本身就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年龄、教育水平等。他们在中国的学习水平和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据调查,来华留学生主要是在中国自费短期学习汉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80%以上,有的学校甚至可以达到90%。他们的汉语也有很大的差异。有些学生口语流利,但大多数学生很难读写。
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中,日本、韩国等与中国有历史渊源的国家的学生占多数,这些国家有东方文化的认同感。根据教育部2014年来华留学生的统计数据,来自东亚文化圈国家的中国留学生约占留学生总数的23%[3]与来自东亚文化圈的留学生不同,来自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留学生大多来自于对遥远神秘东方文化的向往。[4]
大连理工大学伯川图书馆王伟伟等人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之间仍存在跨文化交流差异。[5]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这种跨文化交流涉及语言和与文化相关的各种元素。如果你不理解这些差异,你就会阻碍沟通,失败合作,沟通不畅。这是国际学生在博物馆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2.2 留学生与本国学生的差异
关于东西方在习惯、宗教等方面的差异有很多讨论。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东西方民族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并了解它们。当国际学生进入博物馆接受教育时,他们会有新的想法和重点。
贾玉新先生认为,西方民族的思维模式是线性逻辑分析,而东方民族的思维则以直觉的完整性和和谐的辩证性为特征。西方人非常重视细节分析和逻辑推理,思维模式是线性的;东方人擅长整体,有丰富的想象力,依赖直觉,是一种圆形的思维模式。[6-7]中西思维非常不同,中国人喜欢归纳法,西方人非常重视解释法。伦理价值观差异较大,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民族、国家,重视整体,轻自我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伦理价值取向;西方伦理是基于个人,倡导自我,倡导个人是西方伦理价值观的基本取向,国际学生比国内学生更外向,个性更鲜明。
3 留学生的需求
留学生作为留学生,一方面想学习留学地的语言,了解留学地的风俗习惯,浏览名胜古迹,增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他们希望了解祖国各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2013年,北京交通大学对留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学习汉语的信息需求最为普遍,占全体留学生的67%. 68%;其次,专业研究信息需求占61%. 62%;20. 20%的国际学生需要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旅游的信息。目前,来华留学生最常用的文献形式是电子资源和互联网资源。
在刘洋等人对北京六所大学的调查中,93%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黄年丰2008 调查显示,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不同兴趣是外国学生在中国学习的基本动机[8]2012年对广西民族大学137名东南亚学生的调查也发现,80%的留学生喜欢中国文化,67%的留学生经常参加中国民族文化活动[9]吴文英等人2012年对北京某大学99名留学生的小样本调查发现,外国学生来华留学的主要动机是提高汉语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10]北京作为外国人来华留学的首选,其独特的北京传统文化极具魅力。 4 留学生入馆教育的必要性
4.1 来华留学生使用图书馆的现状
图书馆在获取高校师生信息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但留学生W对图书馆的利用非常有限。余卫华在《高校图书馆国际学生信息服务研究》一文中提到,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对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约一半的学生经常去图书馆查阅文献,他们办理的业务是借贷服务、阅读等最基本的业务;公共信息查询,如书目查询、工具书等,很少使用参考咨询服务,很少有国际学生咨询图书馆使用电子资源。[5]这说明国际学生对图书馆资源,特别是电子资源和服务的了解率很低,利用率较低,图书馆的使用仅限于传统的借还书范围。
2012年,叶玲等人调查了留学生的频率。[11]根据对博物馆频率的统计,发现25.9%的留学生每天到博物馆,25.6%的留学生每周两次,18.1%的留学生每周一次,6.5%每两周一次,12.3%的留学生每月一次,11.7%的留学生从未去过图书馆。他们还发现,只有4.5%的留学生每天访问图书馆主页,40.1%的留学生从未访问过图书馆主页。这些数据足以说明现阶段图书馆对留学生的信息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每年对新生进行博物馆培训尤为重要。
4.2 来华留学生“文化休克”现象
1960年世界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奥博格( Kalvero Oberg)提出了“文化休克”的概念,是指一个人第一次进入不同的文化环境后的各种生理和心理不适应。2009年,徐光兴指出,文化休克是“由于失去了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彼此的社会符号不熟悉,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12]在中国短暂的新兴兴奋期后,由于语言交流障碍、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差异,国际学生会产生各种文化不适应,导致“文化休克”。在国际学生使用图书馆时,中外分类方法的差异、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信息不对称等都会导致国际学生在使用中出现许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导致他们对图书馆资源的误解,直接挫伤国际学生使用图书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