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民主革命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中大多数重要的习惯和态度都可以在六岁之前成功地培养出来。”换句话说,六岁之前是人格培养中最重要的时期。这表明了幼儿园日常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应从现实出发,建立必要合理的日常生活,坚持一致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和初步的自理能力。”幼儿园是社会世界的缩影,儿童生活在其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教师和同龄人的限制。他们生活在幼儿园,需要学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允许的,如何照顾自己,如何与人相处。从进入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儿童就开始接受教师的日常教育,从洗手、吃饭到游戏、学习。日常教育贯穿于儿童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使儿童日常生活节奏合理,使儿童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各种活动,从而接受更全面、更和谐的教育。
一、了解幼儿园常规教育
常规教育的重要作用是促进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有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来说,持之以恒的常规教育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促进儿童对生活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掌握;能调动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常规教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
二、幼儿园常规教育存在的问题
1.在常规教育中,儿童主动性较弱
虽然幼儿园的日常教育确保了儿童生活的有序性,但它是以牺牲儿童的主动性为代价的。当福禄倍尔将他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命名为“幼儿园”时,它意味着儿童在幼儿园的生活是积极和自由的,日常生活的设置是基于儿童生长发育规律总结的科学日常生活,以帮助儿童成长,促进他们的自由发展。然而,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日常教育已经“不是基于儿童的主动性行为,而是由于外部的压力而屈服”[3],教师从“帮手”跳到“领导者”。例如,许多教师要求儿童在吃饭和吃零食时迅速行动,不能说话,只是为了方便儿童的管理,创造一个安静有序的秩序。为了方便自己组织教学活动,方便自己的管理,教师忽视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忽视了儿童的内在经验和主动性。
2.常规教育内容要求太细,太繁琐,太繁琐
幼儿园教师列出的常规教育内容往往存在规则过多、要求过细、过于繁琐的问题,会阻碍孩子的发展。其中,日常生活的内容从入园、吃零食、午餐、午睡、洗手、离开幼儿园等方面都很详细。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规定的常规,孩子要遵守教师的规定,这将对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
3.常规内容主要由教师确定,忽视家长参与
传统教育的内容主要由教师制定,教师根据班级情况制定传统教育,幼儿园也将参与小班传统教育内容的制定,但幼儿园只制定一般方向,具体内容仍由班级教师制定。一些教师意识到孩子们应该参与传统的制定,但他们认为小班的孩子太小,识别是非的能力很弱,所以他们有意识,但他们没有让孩子们在实际行动中参与传统的制定。在制定小班儿童传统内容的过程中,忽视了家长的参与,传统教育与家庭脱节。
三、幼儿园常规教育对策
1.增强教师对常规教育目的的认识,使孩子最终实现自律
在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之前,教师应该首先了解常规教育的真正目的。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目的,而不是为了管理孩子,不要让孩子淘气。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应集体生活,在集体生活中获得幸福,最终从他律变成自律。在常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儿童的常规意识。一旦形成常规意识,常规教育就会更加顺利,对儿童的生活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2.鼓励孩子和家长参与制定常规内容,要求避免过于细致
虽然教师是制定常规教育内容的主体,教师根据班上孩子的情况制定相关的常规内容,但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确定常规内容,会抑制孩子和家长的积极性。常规内容的制定有孩子和家长的参与,既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又符合家庭常规教育。教师可以吸收一些家长的好方法,更有利于家庭合作,也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加强与家庭的沟通,共同促进儿童日常生活的发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地方,孩子的日常情况与家庭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注意与家庭的联系,运用多种方式和方式与家长沟通,如入园、离园、家长手册、家长会、家访、家长座谈会等,了解家庭的日常教育和孩子在家的情况,并将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也方便家长与家长沟通,共同促进孩子的日常发展,保持家庭一致,也有利于孩子的发展。
常规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的发展。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常规教育应与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一致。在幼儿园的常规教育过程中,儿童学习常规是从成人那里接受的,常规是成人“教”给儿童的,是“他律”。要把“他律”变成“自律”,必须通过孩子自己的意愿和实践,即让孩子参与常规的制定,体验常规带来的和谐与自由。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有限但相对有序的环境中自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