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精准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意义
多年来,国家扶贫项目主要集中在开发、项目和救济扶贫方面,为贫困地区的扶贫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客观地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方法都隐藏着一些负面因素。例如,一些贫困家庭不愿意摘下“贫困帽”,思想落后,懒惰,形成了“等待、依靠、想要”的无知思想,以及代际贫困状况,直接影响了国家扶贫项目的目的和成果。因此,加强扶贫工作,在“输血”的同时,更应注重扶贫对象的“造血”,特别是让扶贫对象摆脱精神贫困,建立扶贫信心和勇气,积极创造性劳动,实现扶贫致富,进入全面富裕阶段。
(1)“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本地位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弱鸟可以先飞,穷鸟可以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心中有没有这种意识。如果我们不帮助扶贫,扶贫的目的就很难实现。即使我们一度摆脱贫困,我们也可能再次回到贫困中。[2]纵观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大幅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地图变化的主要因素。当然,造成这种良好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和教育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才和创新贡献率的不断提高。“十三五”时期是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赢得贫困斗争,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必须以教育为发展基础,为经济发展奠定智力和人才基础,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功能
就目前的扶贫项目而言,盲目投资、引进项目、依靠政府可以立竿见影。然而,从长远来看,它不能起到“根治”的作用。要从精神上扶贫,从思想上扭转,不要把“低收入家庭”和“五保障家庭”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我们要敢于摆脱贫困的帽子,不再有“坐、等、靠、要”的思想。“治贫先治愚”意味着扶贫必须从教育入手,改变人们无知的思想,树立参与职业技能培训、学习农业知识等自身力量致富的意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贫困的定义。
(3)“扶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说:“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弥补贫困地区的不足。扶贫必须帮助智慧。让贫困地区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播的重要途径。”[3]我国扶贫项目的意义不在于给予贫困人口暂时的经济补贴,而在于帮助他们掌握技能,发展生产,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局面。因此,从教育入手,有针对性地扶贫可以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使贫困人口真正摆脱贫困。要更加重视贫困家庭的生育问题,提高生育质量,减少先天性智力问题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贫困。要注重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教育扶贫,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和发展,特别是实现人才资源向贫困地区的输送,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