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我国现行教育扶贫的反思

在共享发展理念下,我国现行教育扶贫的反思


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的慢性病,中国也不例外。自1986年以来,中国的反贫困战争已经进行了30年,政策经历了几次调整:从救济到发展,从大型区域扶贫到针对贫困县和全村,再到家庭扶贫。现在,扶贫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针对性的扶贫工作。经过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扶贫项目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关于教育扶贫,我们应该看到,总体上,贫困地区的教育有所改善。然而,从共享发展的概念来看,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


(1)扶贫方式广泛分散,导致教育扶贫目标不准确,效果差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采取大规模教育扶贫开发的方式,大力解决教育贫困问题。由于贫困地区广泛,贫困人口众多,扶贫开发工作繁多,教育扶贫方式相对广泛分散。然而,由于农村贫困人口基数大,任何教育扶贫政策或改革都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使许多贫困人口受益,摆脱贫困。因此,脱贫人口大幅增加,减贫工作成绩显著。然而,随着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减少,原有教育减贫模式的边际效应正在逐渐减弱。特别是目前,我国教育扶贫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的反贫困对象已经从区域集中贫困转变为个体分散贫困,从绝对贫困转变为相对贫困。这意味着原来广泛分散的扶贫方法将难以工作,容易出现扶贫目标不准确、效果差、扶贫不公平的问题。因此,根据共享发展理念的要求,教育扶贫方式必须向集约化、精准化、整体化转变,提高教育扶贫的针对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实现真正的扶贫。(2)过度依赖政府支持,贫困地区内生动力不足


在共享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教育扶贫必须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积极参与,全心全意,共同享受。贫困人口是实现自身扶贫致富的主体和关键。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扶贫工作必须充分发挥贫困人口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调动贫困地区的内部动力。然而,根据以往教育扶贫发展的共享发展理念,可以看到政府在教育扶贫发展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使贫困地区需要政府援助家庭和无生存能力需要通过教育培训掌握生存技能,形成对政府的依赖心理。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教育扶贫中仅限于“输血”扶贫,简单地给予资金和物资,极大地限制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少数人为贫困感到骄傲,不愿意摆脱贫困的帽子。因此,共享必须坚持共建,坐享其成的思想只会导致贫困顽疾,“贫根”难以拔除。目前,扶贫项目已进入冲刺阶段,确保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时间紧,任务繁重,政府难以实现,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发挥其主要作用,提高教育扶贫质量,尽快消除“贫困根源”。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