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职业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当代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迫切要求,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我国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实施、改进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历史概念,正在不断完善。一些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反映社会主义基本、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追求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价值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革命实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繁荣、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角度表达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和公民层面的价值观中发挥主导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属性,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要求。“爱国、奉献、诚信、友好”是当代社会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观教育的关系
职业观是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人兴趣形成的关于职业目标、道德、选择和评价的观点,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个人价值选择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大学生的职业观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认知和功能定位,而且对其职业选择、态度、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有当当代大学生熟悉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概念,并将其外化为动机和个人行为时,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业观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和显著的实践特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施具有独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建立职业观和教育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动力和源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大学生职业观的建立需要将个人与社会、个人目标与国家共同理想相结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符合大学生职业观念中的职业环境自由平等精神[2]。爱国、奉献、诚信、友好的爱国精神根植于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气质中,是建立大学生职业观的精神源泉。奉献、友好等思想对建立大学生职业观提出了道德指导和要求。
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观教育是从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教育大学生形成符合自身和社会需要的职业目标、职业选择、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教育活动。因此,大学生职业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职业观教育的指导、协调和激励作用,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职业观教育的融合。
(三)职业观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域的重要意义
首先,就业对大学生的关注度很高,覆盖面也很广。从新生到毕业生,他们都非常重视教育对象的心理认知需求,为我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到大学生心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就业的最终立足点是生产实践,为检验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性提供了实践基础,并在理解中―实践―再认识―在重新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将继续进行重复和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主要实践行为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理解,有利于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其次,大学生就业涉及到学生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一定的影响和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转变就业观念,让大学生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信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贡献,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职业选择、就业或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