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合作日益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主要引擎。面对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区域合作缺乏总体规划、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基础不平衡、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共享渠道不畅等问题,迫切需要形成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和双赢合作的新机制。


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存在的问题


1. 区域合作总体规划不到位。区域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必须以京津冀一体化为背景。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此后,京津冀协调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但具体合作内容和合作方案的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具体到高等教育领域,虽然建立了许多合作联盟,达成了许多合作协议,但由于京津冀缺乏区域总体规划、短期、简单、利益;合作内容缺乏计划、随机性和非强制性;合作方法单一,不能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作过程缺乏监督保障机制,地方保护主义倾向明显,难以协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各方合作动力明显不足。[1]虽然区域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积极行动,但由于缺乏区域总体规划,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仍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截至目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官方协调机构尚未成立,总体规划纲领性文件尚未出台。可见,制约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是缺乏区域合作的总体规划。


2. 区域发展基础不平衡。经调查发现,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资源呈“X以河北石家庄、保定、廊坊、唐山为一线,以北京、天津为一线交叉分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如何,经济发展是否有潜力,首先要看教育的发展,尤其是高等教育。由于地理位置分布和历史发展,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分布非常不平衡。京津经济发达,高校密集,河北经济发展滞后,高校资源匮乏。同时,京津冀三省市无一例外,高校主要集中在经济繁荣的中心城区。此外,京津冀高校数量分布、985所高校和211所高校数量分布、100所大学数量分布、学科建设和人才资源分布等指标可以看出京津冀高等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就河北省而言,它属于全国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见图1),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相对滞后。从“985”和“211”大学的数量来看,天津有2所“985”大学和3所“211”大学;北京有8所“985”大学和211大学,而河北只有1所“211”大学(见表1、表2)。从国内高校排名来看,河北只有两所高校进入前100名,北京进入前100名的高校有15所,天津进入前100名的高校有2所(见表3)。从学科建设能力来看,河北只占286个国家重点学科,河北只占677个国家重点学科,远低于国家平均水平,京津大学学科齐全,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远高于国家平均水平。从人才资源分布来看,京津对全国各地特别是河北省高素质人才产生了强烈的虹吸现象。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不断流入京津。“人才抽水机”效应导致河北省优秀人才严重短缺。


3. 资源共享渠道不畅。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尚未形成区域发展的整体概念。在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发展定位、机构设置、战略布局等方面,仍处于“三地三餐”的状态。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人才交流、科研方向等方面缺乏区域视野,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建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近年来,虽然京津冀地区建立了区域高等教育合作联盟,签署了许多合作协议,如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北方学院等9所大学正式建立了京津冀农林大学合作创新联盟;北京、天津、河北34所大学建立了新媒体联盟;北京与河北签署了《京冀教育协调发展对话与合作机制框架协议》;2005年6月,《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2006年12月,《京津冀人才交流合作协议》等[2],这些联盟的成立和协议的签署为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开辟了渠道,但在具体项目资源共享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4. 合作共赢的局面尚未形成。河北省在京津周边的特殊地理位置布局造就了京津冀的特殊关系。一体化将打破京津冀原有格局,为三地共赢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总量丰富,优势互补。河北省办学土地资源丰富,学生数量充足;京津高等教育资源整体发达,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集聚,学科专业齐全。但目前区域内高等教育互利共赢形势尚未形成,优势高等教育资源尚未形成合力,各自现象依然严重。区域内高等教育资源要素市场仍相对封闭,教育资源自由流动性明显不足。京津高等教育优势资源在周边地区的聚集、辐射、促进和带动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是“互利、相互支持、相互促进”。它既不是互相争夺利益,也不是放弃利益,而是双方和各方努力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京津冀高等教育合作互利共赢的形成是合作各方的共同追求,也是衡量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二、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加快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找出制约地区发展的根本原因,认真分析症状,制定和实施相应的对策,解决制约因素,实现京津冀高等教育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1. 保守的思想观念制约了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解放思想,更新思想,是工作创新的前提。京津冀协调发展是区域创新发展的国家战略,需要各部门,特别是京津冀高等教育相关部门解放思想,动脑筋,注重发展,顾全局,大胆创新,打破保守观念,率先创新,站在改革发展的前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发展的角度解决问题。但实际情况是,合作各方思想解放不够,区域发展意识薄弱,观念保守,前瞻性和创新动力不足,缺乏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地位,缺乏创新、大胆创新、努力工作的勇气和动力。由此可见,保守观念是制约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实现京津冀高等教育的互利共赢,需要国家一级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京津冀从区域整体利益出发,克服地方保护主义,消除各自的现象。   2. 旧的机制体系阻碍了京津冀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不仅需要更新观念、大胆创新,还需要区域各方的远见、真诚合作、相互支持、积极合作,还需要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制度是限制社会群体遵循某种规范的行为准则。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国家或地区制度的基本表现形式。制度供给不足是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坚持政策指导,制定京津冀地区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配套政策,是确保合作启动和实质性推进的重要依据和保障。目前,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相关制度尚未真正建立,旧的机制制度制约了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具体项目的实施和运行。因此,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是京津冀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