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实施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分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现代高等教育坚持实施专业教育,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成为专业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近年来,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综合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通识教育不断推进,与专业教育共同发挥作用,成为高等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两者培训目标之间的矛盾导致了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分离,不利于我国高校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何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实施实际教学改革,使学生在科学与人文、功能与理念、专业与通识、知识与人格等方面取得平衡与和谐,是我们面临的紧迫课题。
借鉴国外教育模式改革的先进经验,我国高校对通识教育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目前的模式主要有三种:(1)整合学科模式,加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结合或整合,形成新学科;(2)学分制选修课模式与专业相结合,包括必选、限选、任选三种方式;(3)实验班和学院模式,如北京大学元培实验班、复旦大学复旦学院等。,学生先修通识课,然后自主确定专业。虽然这些探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效果并没有预期的那么明显,主要是因为专业教育思想根深蒂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界限明确,无法很好的融合。
二、“一体化”模式对高校物流专业教学的意义
高校物流专业是根据社会生产实践的需要设置的。与纯理论研究学科不同,物流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新型应用学科,要求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和良好身心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创新意识的“宽口径、厚基础”人才。我国高校现有的专业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完成培养适应社会生产实践的综合性人才的任务。因此,在物流专业现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探索融入通识教育,即实施“一体化”模式,对提高物流专业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物流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创新能力。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物流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重新审视和评价现有的教学模式,积极寻找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培训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综合素质,迎接进入社会的挑战和考验。
三、物流专业“一体化”模式的实施策略和方法
1.理念层面――使“通专融合”模式的理念深入人心
在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教育理念的推动下,高校师生对教育理念的理解仍处于相对较浅的水平,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独立,重视专业教育,轻视通识教育。从长远来看,培养真正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是非常不利的。
概念的转变是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前提。通过设计明确的培训目标,师生可以达成共识:高等教育既要包含专业知识,又要包含生活智慧。通识教育的整合是对专业发展的更好补充。只有师生有意识地理解“一体化”的理念,才能充分激发彼此的主观主动性,完成教育学习。
2.系统设计水平――构建“通专一体化”课程模式
目前的课程体现了“五重五轻”的特点,即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重知识轻质量、重能力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针对这些特点,需要重新调整设计新的课程体系,真正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这个层面涉及到如何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设计,这是将概念层面的想法转化为实践的桥梁。良好的系统设计是R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关键。其中,通识课程模式设计是核心内容。
3.执行层面――实施“一体化”模式的教学手段设计
“通识教育一体化”模式的实施是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具体实践和立足点,也是最困难的一个层次。包括教师的建设和分配。
作为最终的实施者,教师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实现“一体化”模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基于新的课程体系,教师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考虑培训目标和课程特点,在教学中更有效地实施“一体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