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非语言交流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由于缺乏完整的家庭结构,留守儿童更容易出现学习焦虑、孤独倾向和身体症状,三个维度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1]。调查显示,虽然具体差异的维度略有不同,但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总分、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的分数高于非留守儿童[2-3]。如何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实施具体可行的学校教育和干预是教育工作者应注意的任务之一。


沟通是精神交流、情感交融和知识互动,人类需要人性和情感交流。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中小学是照顾留守儿童的主要地位,在留守儿童的心理援助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处于师生沟通的主导地位,其沟通理念、技能和态度直接决定了教育沟通和教育活动的效果。对于缺乏情感的留守儿童,与教师的良好互动可以帮助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并促进他们的自我保护因素。师生沟通包括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两者相互渗透,共同发挥作用。本文只讨论了非语言交流在留守儿童师生交流中的作用和技能。


1、非语言交流


非语言交流是指通过仪表、姿势、语调、眼神接触、手势、表情、距离等非语言方式进行信息表达和交流。在教育过程中,师生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和姿势都可以向对方传达信息。师生在用语言交流的同时,往往需要借助表情、眼神、行为、姿势的配合,深化语言表达的效果。


二、非语言交流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艾柏尔梅拉别恩认为,一句话的信息传达效果只有7%取决于文字本身,93%取决于声音和姿势。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注意观察留守儿童的姿势语言,更准确地感知他们的内心世界,并阅读隐藏在对方姿势语言中的暗示信息。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的情绪更加敏感,更注重细节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老师的声音、笑容、举手投足、衣着发型无形中都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4]。通过观察教师的言行,了解教师,获得知识和情感。非语言交流有利于激发无意识心理活动,有效促进师生相互理解和接受,促进留守儿童人格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姿势语言,熟练掌握和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充分发挥非语言沟通在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中的作用,更准确、更具体地表达,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3、非语言交流的基础


1.尊重


尊重留守儿童,不把他们当作问题儿童是最基本的沟通基础。由于缺乏家庭关系,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学习焦虑、沟通焦虑、敏感、悲观、孤独、胆怯等情况,但不能谈论留守儿童,相当于有问题的儿童。充分尊重留守儿童,从他们的角度分析问题,为他们提供公平自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真正促进他们的成长。尊重留守儿童,我们必须以平等的态度来帮助他们。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助不能以高度的态度,而应用尊重的态度来看待和理解留守儿童,给予他们真诚的帮助。


2.爱心


如果尊重是教师与留守儿童沟通的基础,那么爱就是有效沟通的关键。即使有尊重的态度,如果没有爱来激活和维持留守儿童的心,那么他们的行动也不能令人信服,也不能长期坚持。态度是心灵的忏悔,有些教育者态度不好,事实上,这反映了他们缺乏内心的爱,没有付出真实的感情或情感输出不够。只有付出爱,才能表现出行动中的平静和关怀;只有付出真实的感情,才能获得留守儿童的信任和支持,最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效果,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四、非语言沟通技巧


1.善用眼睛接触沟通


眼神接触是沟通心灵的桥梁。眼睛可以传达仇恨和恐惧帧⒛诰巍⑾苍梅挑衅美食美食美食美食美食复制爱与支持等。教育工作者真诚的眼睛是获得留守儿童信任的基础。善于沟通的教师注重眼神接触,与学生保持联系,表现出热情和尊重,以赢得留守儿童的信任,真正打开他们的心,使双方能够进行精神交流。


在与留守儿童沟通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他们的脸,防止无表情的斜视,或者不断地上下看。注意眼睛接触时间不能太长,形成凝视。因为凝视往往能表达多种意义,有时是敌意,有时是痛苦。长时间的凝视会让留守儿童感到紧张。留守儿童对老师的凝视大多充满期待和帮助。教师应该用其他肢体语言或行动来回应,让他们感到关心和爱。


2.注意面部表情沟通


面部表情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内心状态和习惯过程。弗洛伊德曾经说过:“没有人能保守秘密。即使他保持沉默,他的指尖也会说话,他身体的每个汗孔都会泄露他的秘密。”。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善于表达与留守儿童沟通的面部表情,并根据面部表情仔细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帮助观察他们的身心状况[5]。微笑是最好的语言,也是面部表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沟通中,教育者的微笑内涵丰富,是友好善意的表达,能给对方带来美好的感觉。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在情感上非常脆弱,需要人性的温暖。老师真诚热情的微笑往往能消除留守儿童的孤独和恐惧,增加他们对老师的信任,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让留守儿童更加兴奋,更加坚强。相反,如果老师表情冷漠,会导致留守儿童紧张,让他们认为这样的老师很难接近,不愿透露生理和心理问题,老师就无法获得更多的信息,阻碍彼此的交流。


3.运用体态语表达沟通


使用姿势语言,如骄傲、挥手、耸肩、点头、摇头等,也是非语言交流的重要渠道。它们是无声的语言,但它们有点睛之笔[6]。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当留守儿童紧张地回答正确老师的问题时,老师应该真诚而友好地向留守儿童点头微笑,然后,感动、温暖和自信就会自发产生。适当的身体接触也可以增强教师与留守儿童之间的沟通效果。例如,当留守儿童情绪低落,孤立在群体之外时,教师不仅可以充分沟通和了解情况,还可以适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如轻轻拍肩膀,驱除留守儿童的孤独和无助。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各种活动,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发展。如进入社会,参加义务劳动,到养老院照顾和帮助老年人,参加环境保护和公益活动等。留守儿童经历了社会,感受到了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这是留守儿童精神成长的丰富营养。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