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基础和保障,也是一个民族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的有力支柱。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高校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合理灌输和渗透两者的关系,使高校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爱国情怀。通过对两者关系的讨论,提出了在历史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策略。
1、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1)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融合
1、正确认识“民族性”。历史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历史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之前,应明确“民族性”的问题。我们常说,民族性融合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整个民族的共同情感。虽然它有多种表现形式,但这种精神层面的历史文化积淀必须得到全体民族的统一认可。我们甚至可以理解,民族精神起源于地方精神,是对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有效放大。
2、历史教育的前提是认识民族精神。正确认识民族精神是历史教育的前提。要正确认识历史,首先要了解民族精神。历史文化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本质,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高校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历史书籍以外的历史知识,提高高校学生对故意破坏民族精神、分离历史教育行为的正确认识和筛选能力。
3、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基于对历史教育的认可。对历史教育的认识是培养大学生历史精神的基础和保障。如果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历史教育,民族精神的有效实施和发展将失去基本保障。只有加深大学生对历史的深刻理解,才能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内涵,理性地看待和解决历史问题。
(2)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根源
提高民族精神的前提是人们对这种精神有高度的认同感和认知感。形成这种高度认同感的主要因素是全民的共同记忆。然而,这种共同记忆是通过对历史教育的研究来实现的。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中华文明是整个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终端的持续文明。中华民族精神不仅以政治实体的形式延续,而且通过各种手段记录,不仅是人类历史的瑰宝,也是继承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起点,也是我们后代历史教育的基础和宣传。
(3)历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
历史教育可以科学合理地反映民族精神。通过在历史教育中灌输和渗透民族精神,大学生可以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的文化荣辱事件,从而加强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繁荣的愿望。为了全国的进步,历史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提高大学生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认识,逐步树立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观。此外,历史教育的效果直接决定了中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未来和进程。因此,高校历史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激发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爱国情怀和爱国情怀,将这种积极的民族精神贯穿于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中,促进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
2、在历史教育中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战略
(1)突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历史进步的巨大力量,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精神支柱,也是世界各国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毫无疑问,爱国主义是历史教育的主题,历史教育应该成为爱国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学习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在中华民族的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创造了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让学生感到骄傲和自豪,激励学生学习和感受。
(2)突出优秀传统美德教育
优秀的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积累了中华民族最深刻的精神追求,包括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民族基因。我国一直倡导以德立人的民族,以美德为根,以道德修养为最崇高的事业。从终身教育的大教育来看,青春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生的辉煌往往从学校开始。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的知识和情感需求为基础,帮助他们培养民族精神和健康人格,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才能更好地激发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
(3)通过历史教材的内容,实施民族精神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中国古代史,充分利用教科书的内容,适当补充一些课外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优良的传统道德、诚实的民俗、崇高的正直,感受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感人的魅力。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爱国主义精神广泛渗透到道德规范、文化传统和价值取向中。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始终高于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始终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正是这种以群体道德为道德核心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以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为重点的独特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优良的传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总是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三、结语
高校历史教育应依靠民族精神的支持,以民族精神为核心价值观,通过历史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使全体高校学生保持积极、慷慨、充满激情的民族精神。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共同提高高校历史教育水平和质量,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历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