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缺乏社会服务能力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本身的定位存在偏差,注重理论教学和学科体系建设,忽视了职业教育的实践。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能与行业职业发展相匹配,学校课程不能满足专业能力培训的要求,学科体系建设与行业人才需求不协调。高职院校没有高校研究和大学文化的高度,社会认可度较低。如果产业与教育一体化不能为合作企业提供有效的社会服务,必然导致校企合作的形式。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研究讨论了如何充分利用普通职业院校的有效资源,整合优化,开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创新模式。
1.学校及时更新办学思路,政府推动产教融合
学校应制定企业访问研究制度,调查企业就业需求结构的变化,制定专业调整计划和招生计划,学校领导定期访问企业作为制度,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与上级政府部门密切合作,加强联系,促进政府层面的区域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
2.实施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有效实施
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在于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经营规律脱节,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无法有效实施。高职院校应实施灵活的教学管理和服务,根据企业生产需要灵活调整学习模块,使教学案例来自生产线,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过程同步。同时,采用开放式培训室管理制度,为学生学习、培训提供良好的条件。在作息时间表上,根据企业、学习任务和培训内容的要求,灵活调整,充分保证教学实施的要求。在教学组织中,以适当的时间段(如7至8周)为教学单位,缩短理论教学周期,适应灵活管理。在学习资源建设方面,根?教学要求,及时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加强信息和数字学习中心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学习材料。在课程安排上,对课程段进行分类安排。动手技能课程安排一个部分,心理技能课程根据基础和改进两部分安排两个部分。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分解在每个部分,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习顺序,安排个性化的课程时间表。在教学实施中,根据教学周进行教学检查、总结、反思和评价。职业院校应充分建立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形成灵活的管理体系和应变机制,及时满足企业和学生在时间安排、地点选择、课程调整、实习管理、就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 3.加强创业园区建设,推进“企业命题、双师指导、合作完成、市场检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素质。学校可以利用创业园区将真实的工作环境引入园区,利用学校和园区内的实体项目、技术和市场资源,搭建创业共享平台,加强实践教学。学校应鼓励科研机构和工业企业落户园区,或在园区内,W校与企业或政府共同创办高新技术企事业单位,从事技术创新项目的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园区成为创新创业项目的孵化器;创业园区建设要体现创新、基础、引领,形成“育人、创新、集聚、服务”的平台特色。
4.实现校校合作,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产教融合生态系统
(1)不同地区的学校互利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培养某些专业和工作类型的人才。例如,西部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高校可以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解决前者学生实际就业和后者学生短缺的问题。
(2)多所学校共同建设股份制学校,各学校共同出资,地方政府免费提供土地,必要时给予财政资金支持。让各学校优质资源相互渗透,资源短缺相互弥补,产教经验相互交流,人才培养汇聚精华。
(3)行业协会领导国内外学校合作办学。根据当地行业协会的指导,学校可以与国外学校合作,在当前国内教学条件和水平不足的情况下,培养一些行业急需的专业人才,提高一些行业的专业技能水平。
可以看出,产业与教育一体化应以其“双主体”、跨境、互利、动态、知识、层次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前,职业院校必须把握广度、深度和力度三个要素,才能促进产业与教育一体化和校企合作。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作用,整合社会力量,加强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支持,进一步促进产业与教育一体化、校企合作一体化发展,创造职业教育新局面,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技能的人才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