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需要通过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产教深度融合,可以显著提高职工素质,促进文化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引领产业升级。
目前,在国际上,斯坦福大学和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大学。在产学合作过程中,斯坦福大学为硅谷公司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公司科技创新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得到公司的资金支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和教师解决公司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实现企业和大学的双赢效果。英国牛津大学与牛津县的一体化发展在牛津及其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中国,中关村是中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的集中地。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40余所,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200余家,国家重点实验室6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等近30个,留学生创业园30余个。
由此可见,国际国内产教融合的典范都是知名高校与公司、地区的合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似乎没有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方案,如何充分利用普通职业院校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优化,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和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明确深化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区别的重要特征。经过多年的发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形成了“订单班”、“校中厂中校”等固定形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许多问题也凸显出来,有的甚至违背了产教融合的初衷。主要问题有:
1.缺乏国家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产业与教育一体化、校企合作法律法规等刚性建设方面仍非常薄弱。虽然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了部门规章,地方政府制定了地方法律法规,但从实施的角度来看,力度和约束明显不够。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政府在协调产业与教育一体化、校企合作、制定区域技术技能人才发展规划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政府的顶层设计。产业与教育一体化校企合作运行中存在的机制、制度和模式问题,迫切需要政府沟通、协调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当然,除了法律法规等严格约束的漏洞外,还有国家级职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与人才培训的相关性不够;产业与教育一体化的教育实施方法不够成熟等问题。
2.企业参与度不高
在产教一体化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参与度往往较低,原因很多。首先,企业往往投资大,回报难以保证。同时,他们面临着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培养的人才不能留在自己企业的风险。其次,由于培训过程中涉及学生管理和生产安全等因素,企业不愿出于各方面考虑深入参与校企合作。
3.企业倾向于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
一些企业倾向于将参与企业实习的高职院校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大多数输送到企业的学生在学习期间没有接受系统的生产培训。到达企业后,为了节约成本,企业省略了对学生的充分培训条件,要求学生立即上岗生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权益往往得不到保障,专业技能和知识也得不到提高,成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