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在招生方面,一些职业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一些适龄青年愿意在初中毕业后直接去一些地方工作,不愿意去职业学校学习。在就业方面,有些企业觉得招人容易,招对人难,也就是说,很多职业教育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自身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毕业生对企业的就业和工资不是很满意。上述矛盾的原因可能如下。
1.招生方面
目前,职业教育招生仍存在不规范现象,随意承诺降低分数线,不调查以往操作;降低培训费,不遵循填写志愿者;不要档案;提前发出录取通知书等,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导致一些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只是为了赚钱,学生在那里混日子,只要钱,无论谁能进入职业学校,无论如何度过毕业证书。今后,职业教育学校应进一步规范招生制度,必须遵守招生制度,严格规范操作程序。未来,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就业,使初中毕业生更愿意主动接受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2.教学方面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材更注重理论阐述,但实际应用相对缺乏,使学生难以接受知识,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差距较大。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和学校仍然是课堂上的主题,难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抑制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如果在课堂管理过程中加入企业的组织结构和运营模式,从企业各部门的岗位名称到绩效评价。将课堂考核制度转变为课堂“工资”制度,实现竞争和岗位轮换制度,实现学生就业前对企业经营模式的理解和熟悉。这种方法是缩短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1]。
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态度方面做得不好。毕业后,作为员工,他们只把所学的技能当作赚钱的手段。他们不热爱工作,也不把工作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学校要不断创新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将环境教育、活动与社区教育、文化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有机结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文明守纪、行为习惯好、学习质量好的合格中职生[2]。
3.成绩考核
学生的学业考核是对培养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教育质量和效果的考验[3]。代表性职业教育学术评价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以及职业能力发展理论。多元化智能理论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分层教学和多元化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化,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加强企业评价,大力倡导以评价机构为主体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评价[4]。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考核是次要的。要打破这种单纯以成绩考察学生的方式,学生的考核不应该是片面的,而应该是多方面的。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察,加强学生学习态度和学风的建设,使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更好地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除了学校教师,企业员工甚至老板也可以参加考试成绩,从不同的角度调查学生。对于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他们必须重新学习,直到通过考试才能毕业。只有通过这种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
4.师资队伍
目前,我国专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学校很少,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需要。即使接受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由于学校的底层要求,也无法掌握学校精湛的技能和深层次的理论知识。这两点严重制约了我国职业教育教师的质量发展。此外,目前职业院校过于重视学历,但事实证明,高学历职业教育教师比例高的建设可能不会更好,教学质量也不一定更高。我们需要的是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建设非常受欢迎,国家也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但目前人数仍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新形势下,要求教师放弃原学科体系的建设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解构重构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建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堂设计;要求引入实际生产案例,通过教学改造融入关键职业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岗位要求相匹配[5]。
5.社会地位
在中国,父母经常认为,进入普通高中后进入“好大学”是首选。职业教育学校认为这是学习不好的无助选择,职业教育“低人一等”。适龄青年选择职业教育的目的只不过是通过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中国没有法律保证毕业生能否真正掌握未来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有些学生毕业后的技能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自然也不可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在中国,就业和工资取决于你从事什么工作。大多数企业只关注文凭,所以职业教育毕业生很难找到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
然而,社会需求最终将决定观念的变化。随着低端劳动力被机器取代,未来一线劳动者将以技能型人才为主,职业教育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方面的优势将越来越明显。国家要加强舆论引导,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加强政府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监督投资,促进校企结合学以致用,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学生的价值,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推动我国职业教育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