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网络信息危机现状
1.大学生已成为使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根据第38次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710亿,其中学生群体仍占网民的251%。在众多的学生网民中,大学生网民因自身特点成为网络参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知识水平高,是国家栋梁和社会希望。同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思想活跃,接受力强,风险意识和社会经验不足,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容易迷失自我。
2.大学生正面临不同程度的网络危机。根据2016年对河北省大学生网络信息危机问卷的调查,河北省大学生基本处于网络信息危机状态。总的来说,危机程度是中度的。其中,情绪危机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对信息泄露的担忧,情绪容易受到网络的影响;其次,行为危机主要表现在网络依赖上;第三,认知危机主要表现在认知障碍、认知瘫痪和信息崇拜上。可见,大学生网络信息危机的现状并不乐观,需要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干预机制。其中,学校建立符合互联网发展现状的多学科一体化网络信息素养教育体系非常重要。
二、探索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
1.将传播学课程引入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建立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1994年,美国学者麦克库劳(C.R.McClure)提出网络信息素养应是基本文化素质、计算机素质、媒体素质和网络素质的有机统一。当前国际社会也将媒体素养研究与网络信息素养研究相结合。由此可见,多学科融合的网络信息素养必须包括图书管理、计算机和传播三个学科。图书管理和计算机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加强学生的信息获取和筛选能力,最大限度地过滤无效信息和垃圾信息;传播,特别是新媒体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基本媒体知识,了解信息传播规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媒体传播规律,了解当前的网络舆论模式和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大学生耳目一新,积极参与网络生活,避免网络信息危机造成的伤害。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的开展需要分层次有序,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对于低年级学生,首先要培养信息检索,然后学习传播学、新媒体等相关知识。对于高年级学生,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将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与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不同层次、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提高网络信息应用能力和网络信息意识,强化网络信息道德。
2.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网络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符合课程特点的教学方法。根据作者多年的“网络信息素养”教学经验,网络信息素养课程应包括以下要素:多媒体课程表F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密切的课外互动。多媒体课程的表达要求教师充分利用PPT、视频和各种软件为学生讲解基础知识,演示实际操作,讨论网络现象,总结网络规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在线课堂、翻转课堂、海量开放在线课堂、微课堂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能够独立选择案例操作,分享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密切的课外互动是了解教学成果的最佳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网络生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在网络实践中参与网络生活的真实情况,及时给予指导。
三、结语
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面对不同程度的网络信息危机,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网络的重要用户。因此,重视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建立网络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包括多学科融合、多层次递进、多种课程表现形式和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