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李斯特狂想曲》讲述了19世纪伟大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教一个吉普赛小男孩学习音乐的故事。在大多数人看来,李斯特是一位技艺高超的钢琴演奏大师,但他从不错过任何机会培养和帮助音乐界的后起之秀。这部电影从这个角度向人们展示了李斯特的另一面。
熟悉李斯特音乐的人都知道,他的音乐热情、节奏强烈、令人兴奋,每场演出都赢得了热烈的掌声。但在19世纪,突出自我的感觉强烈地感染了李斯特。他不再满足于演奏别人的音乐,传达别人的感情,而是想创作自己的音乐,然后,他发现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吉普赛男孩在街上演奏小提琴,他被小男孩真诚的音乐感动,当场断言,只要小男孩接受一些正式的训练,他就能在音乐方面取得成就,所以他决定把吉普赛男孩当作学生,不仅在生活中帮助他,而且免费教他学习音乐。但教育是一门艺术,在学习过程中,李斯特和小男孩约瑟夫的师生关系曾经很紧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我们似乎可以从电影中找到答案。
在影片中,李斯特首先教小男孩约瑟学习乐谱,但约瑟已经习惯了自由弹钢琴,对那些奇怪的音符完全不感兴趣,因为一直以来,他的音乐完全依靠祖父的口头教学,这使得李斯特不能继续教学,约瑟也固执地认为他不需要学习乐谱,他的音乐是最好的。师生们第一次发生了冲突。后来,在约瑟祖母的劝说下,约瑟重新学习,李斯特也很高兴发现他们有即兴演奏的天赋,他们的即兴合奏引起了约瑟的极大兴趣,所以李斯特抓住了约瑟的兴趣点,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使教学顺利进行。
这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纵观中外教育书籍,所有大教育家都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多年来,中国的“双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使人们的发展陷入误解,甚至失去个性,缺乏情感,使儿童的内心世界变得混乱甚至荒野。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教育人们的生活环境、成长过程、情感世界、个性潜能、创造智慧与人的合作能力作为基本内容。小男孩约瑟从小就生活在吉普赛的音乐氛围中。他们热情奔放,天性不受约束,所以音乐自由洒脱,但正是这种音乐深深打动了李斯特,给了他无尽的创作源泉。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每个学生都有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同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认为:“引起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让儿童喜欢音乐,在音乐中成长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音乐课无聊是无法忍受的”儿童天生热爱音乐,但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旦挫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音乐就会把他们拒之门外,所以通过听和表演音乐活动,让孩子们逐渐感受到音乐实践,理解和掌握音乐的不同概念尤为重要。在这部电影中,李斯特让他以约瑟喜欢的方式学习音乐,使教学顺利进行。此外,李斯特还受到约瑟真诚音乐的启发,最终创作了他发自内心的音乐!
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场景,那就是在李斯特举办音乐会的那天,一位年轻女士失去了手镯,约瑟似乎从大家的眼中感受到了什么。而且,因为李斯特知道约瑟在学习钢琴之前确实有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惯,她当场质问约瑟,约瑟又生气又委屈,他固执地逃离了人群。。后来,约瑟买了很多肥皂。他一遍又一遍地努力洗脸,以改变肤色。奶奶知道后说:“你的肤色是最好的,你的音乐充满了自尊。正是因为你的血统,你才是吉普赛人!当李斯特得知小姐的手镯不小心掉在阳台上,被发现时,他立即向约瑟道歉,约瑟的祖母告诉李斯特,如果约瑟的自尊被带走了,他将一无所有!这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老师要有爱的性格。在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爱的力量是最伟大的。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有了爱,我们才能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了爱,我们才能有取之不尽的动力和奉献精神!所以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教师希望音乐文化真正通过教育教育,必须爱他的教育对象,全部接受他,从他的身心发展、文化继承、个性培养、创造力等方面,他们所有的爱,通过各种方式,如果李斯特能给约瑟注入更多的爱和信任,那么会让约瑟从心底尊重他,也会进一步缩短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当剧中的小男孩约瑟夫再次粘上破碎的瓷器时,我们也感到有点欣慰,就像他受伤的心再次得到安慰一样。我们相信只有心中充满自信,音乐才会真正精彩!
21世纪的音乐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