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外在表现
1.诚信缺乏负面影响。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教育力度和成效存在不平等现象。而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大学生诚信知行不同造成的。经过走访和调查,大学生普遍认同诚信,认识到诚信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美德。然而,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缺乏诚信。独立学院大学生缺乏诚信更为突出。独立学院的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社会许多不良氛围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有些学生缺乏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自私自利,思想颓废,缺乏诚信。“从道德心理的角度来看,诚信是一个由诚信需求、诚信动机、诚信行为和相关心理反馈因素综合作用的动态系统。良好的诚信意识并不一定意味着良好的道德行为。诚信即使是大学生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也必须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才能真正将这一行为准则付诸实践。如对方的诚信、事件的重要性、自身利益的考虑等。正是由于这些因素,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与诚信意识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性是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对称的根本原因。
2.大学生对诚信教育重视不够。目前,大学生诚信教育在学校、社会甚至学生及其家庭中都不够重视,这是大学生诚信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点关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理想教育,弱化道德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研究,特别是诚实守信教育。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成熟、不完善,管理与教育严重脱节,重视专业教育,轻视思想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同时,学校诚信教育“各自为战”较多,整体合作较少,缺乏联动,缺乏系统性。在家庭教育环境下,家长和学生更注重学生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取、专业技能和素质的提高、就业是否理想等,对诚信教育的认可和重视程度不够,甚至相反。
2、分析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内在原因
1.社会“诚信危机”的负面影响。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文明尚未完善,人民道德水平的提高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制度和法律的不完善。相应的道德诚信约束机制不完善,导致社会失信现象屡见不鲜,进而导致以“诚信危机”为中心的社会道德危机。急功近利的经济必然导致道德上的唯利是图。然而,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道德约束制度并不完善,市场缺乏强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使守信者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和收益,而失信者得不到相应的惩罚。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人们辨别是非的界限,形成了一个道德灰色地带:失信者的收入高于失信者的成本,失信者有利可图。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必然影响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2.家庭教育缺乏诚信。目前,家庭教育缺乏诚信教育。现在大学生基本上是90年后出生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集成了成千上万的爱,家庭教育相对宽松。家长做作业写作文并不少见。独立学院的学生高中成绩属于中下游,成绩普遍较差,作弊现象非常严重。缺乏家庭教育的诚信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方面,家庭教育基本上是衡量孩子学习成绩的唯一标准,道德观念的培养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另一方面,父母自身的不诚实削弱了教育效果。有些父母不能成为孩子诚信意识和行为的榜样。家长不良的示范和错误的引导,使大学生逐渐认同失信的利益,模糊了诚信和失信的道德界限,与诚信教育的本质背道而驰。
3.大学生的价值观已基本固定。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虽然大学生没有正式进入社会,但他们已经通过各种方式接触和了解社会。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学生接触社会的渠道更为广泛。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社会环境中的负面因素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理解和价值观,不可避免地偏离甚至偏离了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前社会价值往往是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在实际行为中表现为唯利是图、背信弃义等。这种以个人物质利益为目的的价值追求、重利轻义的义利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交往。有的大学生是非观念差,意志不够坚定,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受到影响,价值偏离正确方向。在处理社会与他人的关系时,要以自我为中心,不惜牺牲诚信和道德原则为代价实现自己的目标。这种实现价值的方法促进了不诚实氛围的形成,严重阻碍了思想政治工作中诚信教育的发展。
4.高校自身负面因素的影响。与整个社会相比,高校的诚信环境相对较好,但并非一尘不染。一些高校自身的一些不诚信行为与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形成悖论。一些高校管理领域存在诸多弊端和漏洞,如招生中的暗箱操作、各种评价中的不正之风、学术研究中的不诚信、学术腐败等。一些与大学生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也存在工作松散、制度执行不力、监督不力等现象,给一些不诚实的大学生带来了机会,给他们一个自豪的滋生空间。这些负面的“示范”客观上助长了大学生缺乏诚信的传播,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