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面临就业问题。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对职业发展方向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职业规划,许多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后不久就频繁跳槽,给自己和用人单位带来了损失。麦可思研究所(MyCOSInstitute)独家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显示,2009年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分别为“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院校45%。在非常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
贵州省地方高校大学生择业教育的困境
贵州省共有地方高校17所。除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学院等8所地方重点大学外,铜仁学院、安顺学院、毕节学院等9所地方普通高校分布在贵州省9个地、州、市,面向全国招生,但主要来自贵州省各地、州、市。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大多数地方高校在信息交流、学术交流、人才吸收等方面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同时,这一局限性进一步影响了本科生的素质,使得本科生的录取成绩普遍低于省会新建院校和老本科院校。此外,贵州省九地、州、市作为边远省区和经济相对滞后的地区,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趋势下,地方大学毕业生与著名大学和下属大学毕业生相比,总体资源相对缺乏,就业渠道较小。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发展的推进,贵州急需大量知识分子来促进贵州地方经济的发展。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明显的供需矛盾使贵州省地方高校的教育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从贵州地方高校择业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地方高校采取了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开展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活动和各类讲座,甚至一些学校还开设了“职业规划指导”专题课程。择业教育在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有效沟通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中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但也有不少地方高校对大学生择业教育重视不够,或者简单停留在以就业指导为主要形式的单一模式。到目前为止,许多学校还没有将毕业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正式的教学计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只安排在学生毕业前一两个月,就业对象仅限于毕业生,这种非正式、短期的就业指导对毕业生收效甚微,更难适应日益严格的就业形势。此外,学校缺乏精通择业教育的专业教师,择业教育的实施主要由负责招生和就业的行政部门进行。择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与实际需要有很大差距。
从贵州省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发展定位来看,贵州省地方高校都是在“师范学院”的基础上升级的。这些地方高校在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培训目标、教师专业方向、教学实施设备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往的“师范学院”模式。贵州作为一个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民族众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需要大量从事矿产开发、旅游开发等各行各业的人才。新专业,特别是工程专业的严重缺乏,使得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学校专业建设缺乏特色,一方面使贵州省地方高校发展困难,另一方面也缩小了地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增加了就业难度。
那么,如何结合贵州各地、州、市的实际情况,科学开展大学生择业教育,通过择业教育激励大学生学习,调整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地方高校就业能力,最终提高地方高校办学质量,协调社会需求与地方高校改革发展的矛盾,培养更多合格人才呢?